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

壹粉“假装在大理”问:
我儿子12岁 , 最近看了一些战争片和灾难片后变得比较消极 。 本来挺乐观的孩子 , 突然觉得人很脆弱很可怜 , 觉得人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可怕的事情 。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他沟通 。
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文章插图
本期心理专家团专家蒋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赛林纳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假装在大理”的困惑 ,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 。 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 , 信息结构与思维方式悄然改变 , 情绪也更丰富、敏感 , 如何与他们沟通 , 确实是个不轻松的命题 。 如果12岁男孩“本来挺乐观” , 那么“变得比较消极”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 是几部电影吗?
情绪与认知 , 和人的现实处境、记忆经验紧密相连 , 类似电影这样的信息 , 起到的是“触发”作用 , 而孩子“脆弱感”的根源 , 可能是对现实中某些压力或危机的觉察 。 这些压力或危机 , 不一定是具体事件 , 也包括孩子观察到的成年人的言谈态度、处事策略 , 以及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氛围 。 所以 , 沟通不是“说话”那么简单 , 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撑 。
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文章插图
来自亲缘与家庭的力量感
【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父母需要留意自己日常的言谈举止 。 对新闻或社会热点发表看法时 , 多采取开放、积极的角度 , 处理家庭事务或外部事件时 , 避免表现出慌乱、抱怨 , 尽量平静、愉快地进行 。
同时 , 有意识地分享一些父母的特质和经历 , 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天赋资源 , 比如“妈妈从小就很勇敢 , 很多困难都是靠自己克服的 , 你性格有点像妈妈”“爸爸处理人际关系很灵活 , 某某事他是这么做的 , 你觉得怎么样” 。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 无论与他人意见冲突 , 还是被老师同学不公正对待 , 父母要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 。 通过持续、全面、细致的力量传递 , 孩子自身的力量感不断增长 , 对消极、悲观的易感性就会相应降低 。
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文章插图
鼓励表达 , 接纳情绪 , 构建理性
孩子处于成长过程中 , 情绪、态度不稳定 , 是正常情况 。 父母不要排斥孩子的负面情绪或悲观态度 , 而要鼓励孩子把它们说出来 , 只有及时表达、纾解 , 这些情绪或态度才不会内化、形成阻滞 。
在孩子进行表达时 , 要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接纳 , 给予必要的回应和安抚 , 包括重复孩子的说法、确认孩子的感受、给予表情和肢体的亲密认可 。
进而 ,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思维中不合理的部分 , 比如“战争是残酷的 , 进行战争的人类是罪恶的” , 可以修正为更理性的认识 , “人类共同的追求是和平 , 战争是其中的过程”“未来战争的形式会发生变化 , 你觉得主导变化是什么 , 科技还是文化”;又如“人类在灾难面前太渺小了 , 谁都难逃一死” , 可以转化为理性讨论 , “人类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手段”“在有限的生命中你希望做到什么” 。
这样的沟通 , 是开放、包容、理性的 , 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 。
情感树洞|脆弱感,不会从电影中来文章插图
人类是脆弱的 , 我们是快乐的
作为成年人 , 父母不应对死亡、意外、“人的结局”等话题表现出回避与禁忌 , 那样会加深孩子的恐惧与消极态度 。 要引导孩子意识到 , 从生到死是人的必然过程 , 这个过程看似有限、悲观 , 但其中的各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 尽自我所能去探寻也是充满乐趣的 。
与其担心“可怕”的事情发生 , 不如先看看可以做些什么 , 哪怕最微小的收获 , 也会令人生丰富而有价值 。 和孩子共同建立信念 , 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庆典 , 随时表达爱、完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创造新的价值 。 这样 , 即使“末日”真的来临 , 也不会遗憾 。 通过这样的沟通与行动 , 实现达观的自我 , 这对孩子和父母而言 , 都是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