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剧变,我们该如何保卫隐私?( 二 )


无怪乎经常有人感叹“你的手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 我们的隐私 , 在新技术面前是否会变得不堪一击 , 无处遁藏?或者是如科幻小说中描述的那样 , 未来科学家如果发明出可以直接读取人类大脑信息的智能芯片 , 到时隐私是否会变得如同空气一样透明?
隐私会在未来世界最终消失吗?大卫·文森特认为 , 民众之所以格外担忧新技术导致隐私泄露 , 主要还是技术本身不完善 。 而放眼隐私的历史 , 这种担忧很可能言过其实 , 因为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 , 类似情况就会重演 , 实在不足为奇 。
比如电话刚发明出来时 , 在两位通话者之间有个接线员 , 负责接通双方信号;最初的电报 , 则需要发报员帮忙发出去……这些“中间人”的存在 , 都有泄露隐私的可能 。 如果再把时间推到更久远以前 , 在书信这种“新技术”出现后 , 有人会找人帮忙代写家书 , 还有人善于破解保密信件中的密码、暗号、隐形药水——在英联邦与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进行的几次拉锯战中 , 数学家约翰·威利斯因为善于破解密码而被雇用 。
从这个角度说 , 不管发明出什么新技术 , 在有助于隐私信息传递的同时 , 都不能保证隐私绝对不被泄露 。 “无论任何社会阶层、任何时代 , 个人通信中都极少存在绝对隐私 。 墙壁太薄 , 房间太挤 , 信封太脆弱 , 社交媒体太缺乏约束 , 都会导致隐私存在泄露的风险 。 ”
最重要的是 , 这种新技术被如何运用 。 “技术的关键取决于政治影响力 。 ”这是大卫·文森特的判断 。 梁余音认为 , 这句话正是作者在《隐私简史》中想表达的核心观点 。 如果没有制度层面的约束 , 作家奥威尔在《1984》中描写的那个处处充满监控、私人生活也消失殆尽的社会当然很可能成为现实:“家庭实际上成了思想警察的延伸 。 在这种机制下 , 每个人身边都会日夜围绕着最了解、亲近他的告密者 。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 , 从来不是技术本身 , 而是我们怎样运用它 , 怎样在制度层面创造出能够抵御其负面影响的种种措施 。
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剧变,我们该如何保卫隐私?文章插图
【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剧变,我们该如何保卫隐私?】《隐私简史》
[英]大卫·文森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