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的人得先补气

经常有患者问 , 中医诊断为“血虚”证 , 但西医血常规检查结果却不一定符合“贫血”的诊断标准 , 这种现象是否矛盾 , 血虚和贫血究竟有什么区别 , 如何治疗干预?
【血虚的人得先补气】中医“气血”与西医“血液”的区别 。 西医的“血液”包括红/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 “贫血”是指红细胞减少 , 携带的氧气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需求 , 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胸闷心悸、心率加快、头痛、耳鸣、思想不集中、易怒等症状 。
血虚的人得先补气文章插图
而中医中的“血”指循行于脉道中的赤色液体 , 具有营养和滋润功效 ,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这点认识和西医的“血液”十分接近 。 但传统医学认为 , “血”除滋养作用外 , 还有养育心神、调节津液、平衡阴阳、抵御外邪等诸多功效 , 远远超出西医“血液”的功能 。 “血虚”证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心悸、言语低微、易外感且缠绵不愈等 , 涵盖但不局限于“贫血”的范畴 。 而且 , 中医认为“气为阳 , 血为阴 , 阳主动 , 阴主静” , 意思是说“气血”相互依存 , 共同保持机体阴阳平衡 , 临床上“血虚”与“气虚”往往同时出现 , 表现为“气血不足” , 即使没有“贫血” , 也需要调治 。
中医“气血不足”与西医“贫血” 。 “贫血”是很多疾病共同的病理表现 , 由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丢失引起 , 西医需找到并消除病因 , 才能彻底治愈 。 不能见到贫血就考虑营养不良 , 一味补充大量蛋白质、红色食物 , 反而容易延误病情 。 中医理论认为:无形生有形 , 气无形 , 能生有形之血 , “血”来源于“气” , 补气就是补血 。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 , 无形之气实能先得” , 补气才能生血 。
因此“血虚”证治疗时“补益气血”需要同时进行 。 从脏腑来看 , “肾为先天之本” , “气”“血”的根本都在肾;“肾主骨生髓” , 气血生成场所也在肾 。 脾胃为后天之本 , “气”“血”生化之源 , 饮食摄入的水谷精微吸收场所在脾胃 。 所以 , 补益气血要从补益脾肾入手 。
“气血不足”如何治疗?1.血虚兼气虚 。 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心悸等 , 可选用当归、熟地、首乌、桑葚、龙眼肉、白芍、阿胶、紫河车等补血 , 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甘草补气 。 2.血虚兼阴虚 。 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 , 可选用枸杞、山茱萸、女贞子、龟板胶等水煎内服 。 3.血虚兼阳虚 。 主要表现为面白、畏寒肢冷、纳差便溏 , 治疗应补血联合温阳为主 , 可选用附子、菟丝子、肉苁蓉、鹿角胶等水煎内服 。
如果不想服药 , 也可食疗 , 因为“气”“血”主要来源于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 推荐两个食疗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 取当归15克、羊肉20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 加水2000毫升 , 温火煮透 , 食肉喝汤 , 每日2次 。
黄芪鸡汁粥 。 取母鸡1只、黄芪15克、粳米100克 , 将母鸡剖洗干净 , 煎浓鸡汁 , 将黄芪煎汁 , 每次以粳米100克加入鸡汁和药汁煮粥 。 早晚趁热食用 。
此外 , 日常还要注意合理饮食 , 避免偏嗜损伤脾胃 , 比如肥甘厚味容易助湿生痰 , 过食生冷易损伤脾胃之阳 , 令寒从内生 。 中医认为 , 最好的饮食结构是五谷杂粮为主 , 蔬菜作为补充 , 适当加一些肉类和水果 , 切忌盲目进补 。 同时 , “五色入五脏” , 根据补益脾肾理论 , 色黄者入脾 , 色黑者入肾 , 适当选取黄色(人参、甘草、黄芪)和黑色(熟地、黑芝麻、黄精、黑枣)食物或药材 , 比一味进补红色食物更能发挥补血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