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

打印、复印
大部分小伙伴应该都会
但是提到传真 , 很多人两眼一抹黑
现在传真机已经很少见了
但依然没有“退休”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文章插图
偶然一次需要发传真却哪儿也找不到传真机 , 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一台 , 却发现身边的小伙伴好像都不咋会用......
但看似被所有人遗忘的传真机 ,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也并没有完全被淘汰 。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传真技术是是谁发现的?
传真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传真机为什么还没有被淘汰?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传真传真技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经诞生 , 比电话发明还要早三十年 , 它是由一位名叫亚历山大·贝恩的英国发明家发现的 。
传真技术是从研究电钟派生出来的 , 1842年 , 苏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在研究制作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时 , 注意到一种现象 , 就是时钟系统里的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 。
这个现象使发明家想到 , 如果能利用主摆使它在行程中通过由电接触点组成的图形或字符 , 那么这个图形或字符就会同时在远距主摆的一个或几个地点复制出来 。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文章插图
根据这个设想 , 他在钟摆上加了一个扫描针 , 起着电刷的作用;另外加一个时钟推动的“信息板” , 板上有要传送的图形或字符 , 它们是电接触点组成的 。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在接收端“信息板”上铺着一张电敏纸 , 当指针在纸上扫描时 , 如果指针中有电流脉冲 , 纸面上就出现一个黑点 。 发送端的钟摆摆动时 , 指针触及信息板上的接点 , 就会发出一个脉冲 。
信息板在时钟的驱动下 , 缓慢地向上移动 , 使指针一行一行地在信息板上扫描 , 把信息板上的图形变成电脉冲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时钟的驱动下缓慢移动 , 这样就在电敏纸上留下图形 , 形成了与发送端一样的图形 。
这就是原始的电化学纪录方式的传真机 。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到了1850年 , 英国发明家弗·贝克卡尔把传真机的结构作了很大的改进 , 采用“滚筒和丝杆”装置代替了时钟和钟摆的结构 , 这种滚筒式的传真机一直被延用了一百多年 。
后来在1865年 , 一位名叫阿巴卡捷的伊朗人根据贝恩和贝克卡尔提出的传真机原理和结构 , 自己研制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传真机 , 并且带着他的传真机到法国巴黎、里昂和马赛等城市进行了传真通信的实验 。
1968年 , 美国率先在公用电话网上开放传真业务 , 世界各国也随之相继利用电话网开放传真通信业务 。 使原本局限于在专用电路上应用的传真机数量猛增 , 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 。
尤其是用于传送手写、打印或印刷的书信、文件、表格、图形等的文件传真机 , 使用最为普遍 , 发展也最快 。
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纵观传真机更新换代的周期 , 虽然它算不上先锋 , 但是与电子邮件相比 , 传真机要早上100年左右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传真机堪称通信领域里的“元老” 。
传真机的工作原理传真通信能够完全按照原样 , 把文件、图纸、表格 , 通过电信号发送到远方去 , 在对方那儿再还原成一模一样的复制件 , 分毫不差 。
要实现传真通信 , 必须有一种具备“眼睛”和“手”的功能的机器 。 传真发送机具备“眼睛”的作用 , 它依靠一种叫“光电倍增管”的光电器件 , 能够识别图画上各部分颜色的深浅 , 并把它们转换成不同强度的电信号 , 即用电信号来“描述”图画里的黑色、白色 , 或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