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开肠破肚”之电路分析2:根德S400/500/700

作者:eman2005 。 eman2005喜爱收音机 , 更爱对收音机“开肠破肚” , 分析其电路设计之得失 。 实话说 , 本站长非任何电子学科出身 , 对其很多文字内容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 但是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 , 在征求本人同意的前提下 , 转发过来以飨读者(为阅读需要 , 有两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其余图片均为原作者拍摄 , 侵删) 。
【收音机“开肠破肚”之电路分析2:根德S400/500/700】原文:根德卫星系列400/500/700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产品 , 产地是根德葡萄牙工厂 , S400/500/700都是全波段机 , 其中S500有专业版和国际版之分 , 区别是短波的覆盖不同 , 国际版覆盖更广一些 。 三款机同属早期的PLL锁相环调谐全波段数调机 , 使用集成电路和分立元件相结合的设计 , 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 , 所使用的集成电路规模并不大 , 功能比较单一 。 这三款机以强悍的性能和优美的音质畅销发达国家 , 因为发售价实在太高了 , 非普通百姓可以负担 。 以下结合本人的使用体验和维修经验谈一谈这几款名机的特点供爱好者参考 。
收音机“开肠破肚”之电路分析2:根德S400/500/700文章插图
由上至下分别为:根德S400/S500/S700
收音机“开肠破肚”之电路分析2:根德S400/500/700文章插图
1. 调频:三款机的调频头部分的设计略有不同 , 但都采用了分立元件设计 , 使用场效应管完成高放 , 本振和混频 。 S400调频头由三只东芝结型场效应管分别负责高放 , 本振和混频 。 采用常规的三联调谐设计 , 前两联调谐位于高放管的输入和输出 , 可以更好的实现选频 , 过滤无用信号 , 第三联控制本振VCO 。 值得一提的是根德使用的变容二极管和调谐电压都是不同于后期的日机的 , 根德变容二极管是背靠背的设计调谐电压高达25V , 两只性能完全一致的变容二极管串联封装在一起使用多见于精度要求高的VCO电路里 。 这样的设计 , 在调谐电压变化时 , 可以保证VCO更好的V-C线性 , 抑制强幅度信号或者干扰导致的环路瞬间失谐或不良调制 , 大大抑制高频相位噪声 。 这种设计在后期的数调机里并没有大量使用(松下B65就有使用) , 这可能是根德特别的地方或者后期变容管制造工艺提升了不需要背靠背使用了 。 混频得到的中频信号耦合给两级三极管放大完成预中放提高中频幅值 , 抑制杂散信号 , 进入TDA4150进行中放和鉴频得到音频信号 。 S500的调频头依然使用三只场管 , 最大的改进是引入了4连调谐和高放后的双调谐‘中周’耦合 。相比S400 , 多出的一连位于变频级之前 , 两个双调谐‘中周’用小电容耦合 , 这两个改进理论上会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和更好的抑制无用干扰 。 预中放级使用一只晶体管 , 输入输出使用村田滤波器 , 这属于常规做法 。 S700的调频头改进就是最多最完善的了 , 依然使用4连调谐 , 但使用了三只场管两只三极管完成高放本振和混频 。 主要的改进在于 , 本振部分增加了缓冲级更好的隔离本振和变频级 , 使得本振独立工作 , 送入变频级的本振频谱更纯净 。 高放与变频之间依然使用的双调谐‘中周’ , 但是耦合方式变为了互感松耦合 , 而不是S500的电容耦合 。 预中放与S500雷同 。 可以看出根德的三款机的调频头电路是在持续改进 , 以S700的设计最为完善成熟 , 不枉它旗舰的地位 。
2. 调幅:S400/500/700的调幅都是二次变频 , 第一变频级都使用了场管平衡混频 。 S500/S700的电路更为完善更成熟 , 着重谈一谈 。 短波二次变频思路还是传统的带高放LC调谐选频 , 而不是索尼7600系列那种宽进窄出的思路 。 这样做的好处是从源头上就极大杜绝了带外信号串入 , 为后续的信号处理的高信噪比提供了前提 。 短波选频设计了4个回路负责不同的米波段 , 广播信号经过高放LC选频后 ,经过带通滤波器过滤送入双场管平衡混频级 , 得到54.5Mhz的第一中频信号 , 中放信号经过双栅极场管放大 , 双栅极场管的其中一栅极连接AGC或者MGC电压很方便实现增益控制 。 然后由另一只双栅极场管实现第二次混频后得到450Khz中频 , 再通过450H或者450J村田滤波器实现宽窄带切换 。 这个混频双栅极管也是可以控制增益的 , 同时受控于AGC/MGC电压 。 最后的450中频信号送入LA1205实现最后的中放和检波 , 解调出音频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