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王昌龄认为,如果名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能够闪现到唐朝,一定会让胡人闻风丧胆,不敢再侵扰边境。
可是,司马迁却告诉我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他在《史记》中评价李广的话,意思是只要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那么用不着宣传,他自然就能得到人们的敬仰。
司马迁总结老李的一生,着重提及的是品德高尚,可作为一位征战南北的将军,他的墓志铭不应该是写满战功吗?
文章插图
这是因为,历史上真正的李广在“名将”的行列里,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可你仔细想想,李广可曾留下一场名垂青史的战役?
史书记载,李广一生征战四十载,作战七十余场,这样的成绩足以在历史的夜空动情地闪烁。只可惜,这些战役大多数失载了,找不到任何记录,只是个数字而已。仅有记载的几次,李广的表现也是不尽人意。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马邑设下重兵伏击匈奴,但因单于心生疑虑而未与汉军开战,作为骁骑将军的李广因此无功而返。
公元前129年,李广率一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却不幸负伤,兵败被俘,后来他通过假死的方式逃出生天。
文章插图
公元前123年,汉军大败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诸将都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封赏侯爵,唯独李广无功而返。现在想来,那句“李广难封”还憋屈吗?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追击,而李广几次请求带军都被汉武帝压了下来,后来实在经不住他软磨硬泡,终于同意他跟随卫青作战。
卫青不让他做前锋,于是李广带着愤恨去包抄匈奴,可是走到中途却迷路了,连匈奴的影子都没看到。卫青要求李广陈述迷路缘由,并决定向汉武帝如实报告,李广听后,拔剑自刎而死。
文章插图
如此,便是李广所有的战役记录。战绩平平,歌颂的人自然就不多。事实上,自汉代至隋朝的几百年时间里,流行的汉乐府也好,骈文诗赋也罢,关于李广的作品简直少得可怜,就像被时光遗忘了一样。
然而,到了唐代,李广却突然像复活了一般,迅速包揽了唐诗军旅题材的主角,成为文人墨客无限歌咏的对象。
【 匈奴|飞将军李广战绩平平,却被唐诗吹成了神,唐朝诗人的目的很不单纯】卢纶在《塞下曲》里赞美:“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高适在《燕歌行》里愤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为他叫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文章插图
在唐朝诗人的吹捧下,李广一下子成了“神”,踌躇满志,作战神勇,却无法得到相对应的回报,一生难封。那么,李广为何会得到诗人们的如此青睐?原因有二。
其一,李氏家族乱认亲戚。李渊、李世民不仅把老子李耳奉为先祖,还把李广及其儿子李敢当成了自家祖宗。吹捧皇帝的祖先,在文化圈自然成为了潮流。
其二,李广虽然没什么大战绩,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带兵四十多年,怎么说也得给点奖励,可到头来却是一生未封。这与唐代文人的境遇有相似之处,肚子里是满满的货,却始终郁郁不得志,诗人写李广,有以之自况的意味。
从这一层面来说,这些捧过李广的诗人目的都不单纯,尤其专述“李广难封”这件事的文人们:老李头难封,我还不容易封吗?再不封我真的要疯啦。
- 这位将军的陵墓里发现怪酒器,不仅模样诡异,而且来路成谜
- 历史上这5位大将军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别再被电视剧给忽悠了
- 匈奴的习俗,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这种情况?其原因究竟为何?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王震将军”当导演 在江城拍电影《咱村好大雪》
- 匈奴单于庭“龙城”被发现了?“单于天子”瓦当现身
- 盗墓贼闯入将军墓,济公一扇子复活将军,直接吓死盗墓贼
- 伊犁将军府遗址
- 小凤仙临死紧握蔡锷将军的照片,二人是传奇爱情?还是她自作多情
- 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显赫的名门巨族,出了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