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二、画意
1.取法自然
《春江花月夜》一诗,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还是“芳甸”“花林”“明月楼”“鸿雁”“碣石”“满江树”等景物,都来自自然。在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中,画境通过诗情扩展开来,幻化出一幅自然的风景图畫。
宇宙万物,各得其美,曰自然美,描写此美,即为艺术。画家对风景的描绘,都是将其看成一幅平面画图,才能绘在画纸上;诗人也必须身临其境地感得自然,才能真实地写景写情。“搜尽奇峰打草稿”,收尽“奇峰”后,就会在“奇峰”中理解造化的神奇,勾勒、描画诗心和文心。《春江花月夜》中的种种景物描绘皆取法自然,即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展现了一幅自然的诗隋画意的山水画卷。
2.虚实相生
我们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美的联想,虚与实的对比最能满足视觉对形象联想的要求。清单重光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邹一桂日:“绘实绘虚,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以数者虚而不可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以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视觉美对“实”本身的美的理解十分有限,超出画面而让人产生延展的“虚”才是美感的由来,此所谓窄里寻宽。点线的扩散与奔腾,黑与白的穿流,虚与实的相辅,红与绿的对歌,这种美感才是饱满的,既丰富又富于想象。“月落花林皆似散”“空里落霜不觉飞”,这些诗句让我们体会到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的妙处,在实处落笔,却在虚处经营。
文章插图
古人曰:寒暖、强弱、大小、光暗皆色调也,其言;寒暖指冷暖对比;强弱指纯度对比,或者补色对比,浓淡对比;大小,指色域对比;光暗,指明暗对比。《春江花月夜》中多次描写月色,通过不同景物的衬托,将虚实相生、色彩对比的画卷美体现出来。“孤月”“落月”“摇情”表现冷的色调,“滟滟”“悠悠”表现了诗的浓淡,随意一布,仿佛展开一幅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三、哲理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美感是道德的自然流露,这句话在《春江花月夜》中有了最好的诠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诗蕴含着借着天地精神表社会良心,寓德行准则于山水形质,以“仁智之乐”的比德方式塑造人生进取,兼济天下的社会人格。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霜打的残枝中看到德的韧劲;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疏影横斜中看到德的高忍。“幽骨霜风劲,高树叶渐删,寒云无世态,相伴意闲闲。”幽即清幽,既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也体现了诗人旷达无为的超越世俗的心境。因有德才无我,因有德才旷达,诗人用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交融,描绘出绝美的风景。
2.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诗有诗的境界,词有词的境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遂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微风细雨是小境界,而落日马鸣是大境界。不同诗人境界各不同。”初唐诗人张若虚不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刘希夷慨叹人生,而是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这些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张若虚诗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已出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雏形。第一次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是北宋哲学家张载,他在《正蒙乾称》中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诚然,张若虚的诗文体现的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也没有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概述,但他却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体现出独特的哲学观和宇宙意识。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陶笛移植作品《春江花月夜》唯美如画,质朴无华
- “蓉漂”三部曲,“不惑”人生路
- 配乐散文:人生,悟透了,也就释然了
- 2021年全国仅此一副的对联,堪称“神联”,写尽了人生
- 人生若只如初见最美纳兰词,缅怀最爱的表妹,祭奠死去的爱情
- 林徽因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人生有一种愉悦叫享受孤独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脑洞大开的“反人类”设计 大伙看了简直怀疑人生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