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安振江,笔名安其尔,50年代出生于土左旗察素齐,下乡知青,大学文化,70年代来呼市在市政府机关工作,2016年退休,酷爱文学,曾发表多篇作品。
文章插图
《我同学的人生足迹》
文/安其尔
在那个特殊年代,被称作‘’知青大军‘’的浩荡队伍中有一支人群至今没有被人提起,这便是‘’回乡知青‘’。
现在的青年人可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知青成了读书人的代名词,我也不知他们应该被归为哪一类。但我确切地知道若不论户口所在地,他们和当年城市里的那些初高中毕业生是同一种人。实际上是我们的同届同班同学,在同一天同一教室中学习毕业,仅仅是因为生在农村而他们唯一的也是自然出路便是回到自已的家乡,因此命运的天秤也就不一样。
文章插图
城里的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插队是‘’改天换地‘’接受再教育‘’是既苦难又风流,是‘’壮举‘’或愚昧,对此有着种种说法,而回乡知青也同样受过教育,曾经怀有同样的理想,耕耘着同一块土地,最总却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好命”。他们也曾经历了那个风雨沧桑的年代,而下乡插队知青成了祖国的花朵,哪怕是暂时的落难,而回乡知青只是祖国的同父异母和兄弟姐妹,插队知青大举回城,他们只能叹息自已就一个农村人的命,或者干脆连叹息都没有......
我时而在想,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我们的社会的许多做法是以天生的不公平为前提的,也是很难做到公平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默认和参与了一种不公平的做法。只是自已不是受损失的一方之所以想到了这些人群。
文章插图
我知道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需和他环境中的同类,哪怕有一点点不同,这一点点后来便会发展出许多,最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
2001年的冬天我带全市的一些重点民营企业家赴欧洲考察,他随团和我一同去欧洲(十一国)呆了二十多天,因是同学一直和我同住一屋,每晚讲他创业的酸甜苦辣和毕业回村的心酸事,令我在敬佩中而感叹不矣。
记得一天晚上我一觉醒来看他还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本国(法国)的经济发展,虽听不懂语音但各种画面展示其中,我问他: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他说靠知识,靠科学,资金的积累来源于企业的做大做强。我顺便问他:你现在除固定资产外有多少流动资金?他说你猜猜,我说有两千万吧,他说你猜对一半。我当时在想‘’好家伙没想到毕业二十多年未见就成了大款‘,忽然明白他为什么不睡觉看新闻,我问他你平时也关注这些?他说我光各种报纸就订有几十种,不了解大形势怎么与时俱进。
文章插图
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他讲自已人生经历的字字句句,他当年高中毕业回乡后想当一名村小学民办教师都没轮上,生产队里只安排了他一项工作,赶一辆小毛驴车每天往地里送粪,好多人看不上他,何谈找对象成家立业,他立志不能荒废丢掉学业,77年恢复高考他两次参加高考两次分数过线,但由于天生腿有点残疾体捡不合格两次落榜。一气之下带上一年挣的工分所得到的五拾元钱,远离他乡去外地(河北)投师学艺(修理钟表)。
文章插图
一走几年,学成后离开家乡在一偏远县城租了一个铁皮门脸房开修表店,年复一年冬冷夏热苦熬了几年,积到第一桶金回包头办起了翻砂铸管厂,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企业有了资金积累。转行进入房地产行业,开发建设了多处高档小区,投资建设了呼市第一家最大的花卉市场,巿场至今不衰,光年租金收入七、八百万。成了名副其实的私企老板,但他致富不忘家乡。前几年捐资给家乡修了第一条硬化路。他现虽定居北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但仍关心着家乡的建设。
- 梁山108将中最聪明的人,谎称回乡探母,逃过招安生死大劫!
- 诗词歌赋|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偶书》里,有贺知章走了50年的回乡之路
- 俗话说,穷不走亲,富不回乡,为什么这么说?原来这才是现实
- 杨过成为神雕大侠后,为何回乡只给父亲杨康立碑,而不管穆念慈?
- 《水浒传》中,宋江回乡开支十万贯,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 首批拿到中国绿卡的外国人,到死都不敢回乡,专家:看他们干了啥
- 水浒传|他是梁山上最先看破宋江的人,借口回乡探母一去不返,最后怎样了
- 胡德|聊斋故事:秀才回乡途中遇将死之人大发善心,因此逃过一劫
- 梁山之上|梁山好汉招安前,公孙胜回乡探母,是无意为之还是借口保命
- 买票|24年前,老蒋孙子回乡祭祖,买票进老宅后说了5字,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