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少|【文艺范·聚焦】庐州“塘”字地名知多少( 三 )


不过,近年来,随着手艺传承的后继无人,老手艺人的渐渐老去,加上销售市场没有拓展," 挂面村 " 渐渐呈衰落之势。欣喜的是,这几年来,为了扩大村里挂面的影响,打通农户们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户的收入,竹塘村专门成立农业合作社,为挂面穿上包装,并打出 " 竹塘挂面 " 这个品牌。渐渐地," 竹塘挂面 " 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成了抢手货。如今,全国首个 " 挂面主题文化馆 " 也在竹塘社区建成,该文化馆由挂面历史、制作工艺、营养价值、选购食用、挂面诗文、历代皇帝与挂面、历代文人与挂面的故事等组成,集文化教育、食品展示、现场体验、生产现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听取讲解、现场参观,可以了解挂面的历史,领略乡土风情、铭记刻骨乡愁,让人回味无穷。
古埂塘:沧桑遗址今成美丽公园
 知多少|【文艺范·聚焦】庐州“塘”字地名知多少
文章插图
○曾经的古埂塘现在变成美丽的古埂公园 徐勇 王建柱等 摄
肥西县上派镇有座著名的古埂公园,其得名是因为这里有一片古老的遗址——古埂塘。
古埂塘又称古城岗、古埂岗,位于上派东南方向,毗邻县体委运动场。东西长 350 米,南北宽 65 至 180 米,面积 3.5 万平方米。这块不死的土地,已经沉沉睡了几千年,只是曾在 20 世纪 80 年代醒过两次。
这里曾叫胡湾村。时间倒回到 1976 年,县里统一部署,将胡湾村改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历史有时充满了戏剧性,改种蔬菜后,需要在地头间挖很深的水沟,以便灌溉蔬菜。谁也没想到,这一锹下去,直接与沉睡地下的文物来了个 " 亲密接触 "。
先是有村民挖水沟时挖出了形状怪异的石头。接着,挖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挖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奇怪。没有人说得出它们的名字,更不知道这些 " 玩意 " 是做什么用的。有人挖到过石斧,还有人挖到了蚌壳、陶鼎等物。当时有人称,把看着又光又滑的石斧拿回家切菜,嘿,居然够锋利!
不久后,有村民向肥西县文物部门反映了此事。1982 年,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由当时的肥西县文物工作组对古埂遗址出土的文物进行了鉴定,确定古埂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上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 年,古埂遗址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间,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带队,肥西县文物部门和安徽大学文博班学员参与,于 1983 年和 1987 年先后两次对古埂遗址进行了发掘。
后经专家鉴定,古埂遗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发掘的文物包括鼎、壶、碗、钵、盘、鸟首耳罐、杯等,材质包括石器、红陶、黑陶等。古埂遗址带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特色,是很有代表性的江淮地区遗址。而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古埂遗址已经有 4000 年到 4500 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早在 4000 多年前,古埂遗址就已经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因为古埂遗址长期以来种植农作物,历史上几乎没有人类居住的痕迹,所以受后代文化影响较小,新石器时代印迹保留完整而单一,这也使之成为研究新石器时代遗址不可多得的 " 宝地 "。
如今,发掘出土的文物,已经被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存。2007 年,在原遗址基础上建成了一座占地 2 万平方米的现代公园,成为上派镇乃至肥西县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到晚上和节假日,散步的老人、唱歌跳舞的中年人、甜蜜的小情侣 …… 游人如织,十分热闹。而原先的古埂遗址,只剩下一座纪念碑,以及埋藏在当地人心中朴实的自豪感,在静静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和荣光。
殷塘:" 一里三知府 " 传奇出自于此
庐江县有个 " 一里三知府 " 的说法,即西靠栖凤岭和长龙山,东朝白湖,殷塘、中符、坝埂三村由南到北一字排开,相距一华里,在明清出了三个知府,至今让当地人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一位殷知府就出自殷塘村。
殷塘村是白湖的一个湖嘴。往昔房屋鳞次栉比,高高的马头墙迎风翘起,粉墙黛瓦富丽堂皇,门窗雕梁画栋。这里是殷知府的产业,他的儿孙主要靠航运和经商过着富裕的生活。至于殷知府在何地任职,史料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也模棱两可。只知道村庄是以尹知府命名,明末清初一直是尹姓居住。不知何故,尹家卖掉所有房产,远遁他乡,符、夏等姓成了现在的村民。在村庄和附近的田里有大量的古砖和小瓦,显示了曾经的繁华和富有。新中国成立前,这儿是小渔村,村民以打鱼为生。1958 年白湖改成白湖农场,村民才放弃了渔业,从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