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收藏150多个梳妆台的摄影师说,“不用羡慕伦敦巴黎,上海有足够多的美”

【这位收藏150多个梳妆台的摄影师说,“不用羡慕伦敦巴黎,上海有足够多的美”】“有网络以后出现一个新情况 , 大家喜欢一窝蜂 , 哪条街有网红店 , 所有人都去排队 。 上海每条街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 , 只要你能发现美 。 ”继昆剧演员沈昳丽之后 , 摄影师尔冬强近日作客“人乐山间”文化名人进仙霞系列活动 , 分享自己对装饰艺术的见解 。
电视剧《三十而已》顾佳居住江景豪宅 , 抢眼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着实刷了存在感 。 其实这个所谓新潮的装修风格已经有着近百年历史 。 尔冬强从事摄影近40年 , 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见长 , 他出版大型画册《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上海ART DECO》《东方巴黎建筑寻梦》等 。 早在1986年 , 尔冬强开始以摄影和收藏方式关注上海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和家具 , “我有150多个装饰艺术风格的梳妆台 。 ”
这位收藏150多个梳妆台的摄影师说,“不用羡慕伦敦巴黎,上海有足够多的美”文章插图
装饰艺术兴起于1925年 , 当时一战结束、经济复苏、全民享乐是时代主题 , 爵士乐也迎来黄金年代 。 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当代装饰和工业设计展览 , 被后世称为Art Deco风格作品横空出世 。 有别于文艺复兴以来奉行的古典传统 , 装饰艺术大量借鉴埃及和墨西哥原住民创作 , 凭借机械式线条、棱角、几何图案 , 杀出一条新路 。 除建筑物 , 装饰艺术还影响家具、珠宝、时装以及收音机和吸尘器等日常物品设计 。
“商人嗅觉很灵敏 , 捕捉到装饰艺术能应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 从巴黎开始往外传播 。 那个时候 , 上海已经和国际接轨 。 全世界流行什么 , 上海一定领风气之先 , 时尚度比东京还高 。 看美国电影 , 第一轮肯定有上海 , 日本可能要第二轮第三轮 。 ”尔冬强表示 。
西方大萧条时期 , 上海没有停下建造的脚步 。 如今在上海仍然存在的装饰艺术建筑就有上千处 。 最典型的当属百乐门 , 取自英文Paramont , 和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同名 , 1932年对外营业 。 国泰电影院外墙为绛红色泰山毛面砖搭配白色线条 , 主立面顶部呈现阶梯状的凸起 , 是装饰艺术模仿玛雅金字塔的造型所取得的灵感 。 大光明电影院始建于1928年 , 是设计师邬达克拥抱装饰艺术的开山之作 。 更不用说美琪大戏院 , 线条感今天依然让人感到叹为观止 。
这位收藏150多个梳妆台的摄影师说,“不用羡慕伦敦巴黎,上海有足够多的美”文章插图
“装饰艺术并非邬达克的天下 , 中国设计师同样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匈牙利、俄罗斯、法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的建筑师 , 在留下作品之外 , 还影响民居的形态 。 ”尔冬强以图片举例 , 石库门建筑群上也能找到装饰艺术经典的放射状日出图案 。 当时海报和杂志封面甚至月份牌都有装饰艺术影子 , 尔冬强展示的杂志图案中 , 数十年前的上海女性或镜前端坐、或骑着摩托车在街上驰骋 , 身后的梳妆台和建筑恰好体现着装饰艺术的前卫审美 。
什么样的设计是好的设计?尔冬强表示 , 一定要和周边的自然人文历史环境有一种勾连 。 金茂大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身在浦东的金茂大厦 , 与浦西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在浦江两岸形成呼应 , 它不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或是中式传统风格 , 最终选择的是装饰艺术的元素 , 也结合了中国宝塔的造型 , 是好设计的成功典范 。
每个人居住的家也是如此 。 尔冬强认为 , 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房子 , 不一定是住户最需要的风格;早一点考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风格 , 慢慢去琢磨 , 才能打造出最适合自己的家 。 他前两天去助理家 , 装修完全是冷色调 , 让他很受启发 。 生活困顿的时候人们总希望用暖色调来装饰自己的家 , 那时候没有空调地暖 , 需要通过色彩感受温暖 。 现在温度不是问题 , 跑进冷色调的房间 , 马上就安静下来了 , “时尚的东西是根据生活的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 , 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不断更新的艺术欣赏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