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的分类法,至阴穴,至阳穴的解读和妙用


古中医的分类法,至阴穴,至阳穴的解读和妙用文章插图
古派巨灵针灸 , 尊崇《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中医经典
中西方的分类方式很不一样 , 我们古人善于把属性相似的东西归做一类 , 然后用加以区分 。 了解古人对事物分类的思维 , 对学习古中医有很大帮助 。
本文来自黄贵生老师(古派巨灵针灸传承人)讲课笔记
动静有常 , 刚柔断矣 。
方以类聚 , 物以群分 , 吉凶生矣 。
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 变化见矣 。
是故 , 刚柔相摩 , 八卦相荡 , 鼓之以雷霆 , 润之以风雨
——《周易·系辞》
我们看这一句:方以类聚 , 物以群分 。
这一句到了后来通俗化之后 , 变成了:物以类聚 , 人以群分 。
方以类聚 , 这个方字解释很重要 , 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 。
学习针灸 , 需要这样的思维方法 。 这个思维方法 , 是要做出一些框框 , 然后把万物都放在这些框框里归类 。 比如阴阳 , 我们把所有的事物都分做阴 , 阳 。 把阴的事物归类到阴的框框 , 把阳的事物都归类到阳的框框 。
五行也是一样 , 把所有的事物都分别归类到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大框框里 , 最大的框框 , 周易那里叫做方 , 类 , 群 。 方是比类还要大的框框 。 比如说 , 我们看现在的物联网 , 有各种各样的群 , 群里有相同兴趣的人聚在一起 , 这个很符合这一句“人以群分” 。
当然这些框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 。 五输穴就是把身体里具有相同 , 相似的穴位归类到五行这个五个框框里 。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五脏六腑也要归类这些框框里头;所有的病症也要归类到这些框框里;身体的各个部位也要归类进这些框框里;天底下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类到五行里头 , 在同一个框框里的事物都是有着内在的关联 。 然后医家利用这些内在的关联进行比较 , 然后加以运用 。
所以我们看经脉分做六经 , 从太阳 , 少阳 , 阳明 , 到太阴 , 少阴 , 厥阴 , 这六个框框 , 这是另外的一套分类方法 , 也可以把万事万物归到这六个框框里去 。 身体的各位部位即可以放进五行这五个框框里 , 也可以放进太阳、厥阴 。。。 等这六个框框里 。
所以至阴这个穴位 , 可以对应身体所有至阴的部位;至阳这个穴位 , 可以对应于身体所有至阳的部位 。 只要你明白 , 什么是至阴 , 怎么去分类至阴 , 就可以了 。
穴位名 , 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 , 是什么人去给穴位命名的 , 似乎很难找到书籍的记载了 。 给穴位命名的人 , 都是大家 。 药王孙思邈说"凡诸孔穴 , 名不徒设 , 皆有深意" 。 穴性 , 不可以按照药性来分类 。 近代的针灸学者把穴位的穴性 , 用药性来进行解释 , 虽然也是标新立异 。 但是到后来在教学上过分着重的把药性代替了古典穴性的意义 , 那就是把针法当做了药法的小奴仆了 。 诸位 , 针灸是古学 , 要学好针灸 , 还需要学好国学 。 同一个穴位 , 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
比如 , 至阴 ,
按照井荥输经合的分类方法 , 它是井穴;
按照五行的分类方法 , 它是金穴 , 膀胱经属水 , 至阴是水中金 , 水经金穴;
按照子母经穴的分类 , 至阴是膀胱经的母穴;金能生水之故 。
“膀胱足太阳之脉 , 起于目内眦 , 上额 , 交巅;其支者 , 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 , 从巅入络脑 , 还出别下项 , 循肩髆内 , 挟脊 , 抵腰中 , 入循膂 , 络肾 , 属膀胱;其支者 , 从腰中下挟脊 , 贯臀 , 入腘中;其支者 , 从髆内左右 , 别下 , 贯胛 , 挟脊内 , 过髀枢 , 循髀外 , 从后廉 , 下合腘中 , 以下贯踹(腨)内 , 出外踝之后 , 循京骨 , 至小趾外侧 。 是动则病冲头痛 , 目似脱 ,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 踹(腨)如裂 , 是为踝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