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全对话李骏(下):“搭载式”汽车开发将过时(11)
未来十年是中国车企把握战略机遇的重要窗口期
赵福全:最后一个问题 , 您作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理事长 , 见证了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 尤其是中国车企包括一些新造车企业 , 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 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 , 请您展望一下 , 未来十年中国车企将在世界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什么位置 , 届时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哪里呢?
李骏:我认为未来十年汽车产业将会发生三件事情:第一 , 中国车企势必出现整合 , 不可能一直有这么多家企业 。 实际上 , 近几年优胜劣汰的趋势正日趋明显 , 例如几十家中国新旧车企已经或正在濒临倒闭 , 二线合资品牌也已被边缘化 。 最终哪些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 我想未来十年的大浪淘沙 , 将会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 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还不到200辆 , 我并不认为中国能像美国那样发展到千人保有800辆汽车的水平 , 毕竟中国人口众多 , 且城市中道路和停车资源都严重不足;同时汽车共享发展起来之后 , 汽车的利用率将大幅提高 , 也可能会使社会需要的汽车总量下降 。 但是我坚信 , 中国汽车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 只不过中国汽车市场的蛋糕再大 , 也终归是有限的 , 所以产业优化整合是必然趋势 。
第二 , 将有一两家中国车企进入全球前十甚至前五行列 。 现在来看 , 一些自主品牌车企是有这样的潜力的 。 汽车强国的标准中有一条 , 就是要看一个国家有无世界级的车企 。 我相信未来十年 , 中国车企完全有机会成为全球前列的世界级强企 。
第三 , 汽车技术将进入转型窗口期 。 一方面 ,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汽车产业广泛应用;另一方面 , 低碳技术将出现重大升级 。 近期中国主动提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 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十年之后就是2030年 , 届时没有掌握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车企 , 肯定将被淘汰出局 。
总之 , 未来十年非常重要 , 将会发生很多前所未有的变化 , 如汽车新四化不断深化、高等级自动驾驶开始落地等 。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 , 未来十年不仅要面对优胜劣汰、加快做强和技术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 还必须面对诸多领域不同主体的竞争与合作 。 我认为 ,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车企把握战略机遇的重要窗口期 , 而且这个窗口期不会很长 , 我们必须加紧努力 。
赵福全:今天与李院士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 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 , 也碰撞出了很多思想的火花 。 应该说 , 中国汽车产业正步入必须创新发展才有未来的新时期 。 就产品创新而言 , 原来大多是单点式、跟随式和改良式创新 , 甚至是点缀式创新 , 这样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产业的需要了;未来我们必须从跟跑模式转换到并跑甚至领跑模式 , 进行系统性、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创新 。 同时 , 汽车产品创新不再只限于技术 , 虽然技术创新依然重要 , 但只是产品创新的方向之一 。 今后汽车企业要做的是全方位创新 , 以形成体系化的创新能力 , 并逐渐沉淀为创新文化 , 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在此 , 我想特别提醒自主品牌车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 企业首先要确立合理的产品创新战略 , 并以决心和恒心坚持推行 。 而创新战略的核心 , 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尽管新时期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方位创新 , 即把每个环节都做对做好 , 但是在创新方向和深度上仍然要有所选择 。 而掌握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 , 是创新的底线 , 绝不能有丝毫放松 。 即便一开始不得不通过购买技术来起步 , 也要为最终自己掌握技术而不断努力 。
第二 , 新时期产品创新要注重跨界合作、实现资源组合 , 这一点在技术方面尤其重要 。 随着产业重构日趋深化 , 产业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日益深入 , 汽车核心技术正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多元、更加交织 。 整车企业不可能拥有汽车产品所需的全部技术 , 更不可能自己把每项技术都做好做精 , 所以一方面要选好重点方向 , 另一方面要加强合作 , 借助其他企业的优势能力 。 当然 , 即使都是整车企业 , 由于战略目标不同、品牌定位不同、细分领域不同 , 各家企业在选择技术侧重点时也应有所不同 。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 , 那就是每家企业都要努力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 。 也唯有如此 , 企业才有参与合作的机会 , 才能保证合作的持续 。 在此基础上 , 整车企业一定要参与到智能汽车生态的建设中 , 通过资源组合 , 实现合作共赢 , 获得所需的各项核心技术 。
- 对话|广汽新能源肖勇:未来十年将和特拉斯全球竞争
- 对话 | 长安新能源2021年目标超10万辆,瞄准微型车市场
- 与合资品牌正面对话 长安欧尚如何让国货再进阶
- 对话|北汽代康伟:电动车冬季续航“痛点”
- 赵福全对话李骏(上):“软件定义汽车”只是表象
- 与观致汽车销售人员的对话:「观致7系」优缺点详解
- 对话 | 预售发布全程飙上海话,领航PHEV真只卖本地人吗?
- 对话 | 陈超:提早六年布局 上汽大通不惧上汽系MPV扎堆
- 对话|上汽乘用车王瑞:MG品牌实现国内国外双增长
- 对话|杜德康:FCA与PSA合并,不会影响Jeep在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