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食疗本草(局部) 唐 孟诜 撰 唐卷轴纸本墨稿敦煌医学文献主要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今编第17窟发现的中医药古文献,敦煌文献中现存医药文献写卷约80余件,大都残缺不全,不少文献的书名、卷次、撰者等均已亡佚。据马继兴先生考证,其撰著年代最早者可上溯到先秦与汉代(如医经类著作与《伤寒论》类著作),但绝大多数系南北朝以后及隋唐之作。其抄写年代上限在南北朝及隋代,下限为五代。在传世医学文献罕有宋版书的情况下,敦煌医学文献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唐以前的流传面貌(如医经类著作与《伤寒论》类著作等),而且保存了相当一部分后世亡佚宋以前的医书,如《玄感脉经》《新集备急灸经》等。
中医药学在敦煌石窟艺术和敦煌遗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量的壁面、彩塑、图案、题记、书法及藏经洞大批遗书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和描绘,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以脏腑学说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到大量的古医方,从本草学著作到医事杂论,从古藏医药文献的发现到独具一格的道医,佛医的展示。总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区域民族医学如藏医、蒙医特色,还包容了外来医学如印度医学、波斯医学的特点,这些都成为敦煌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和其显著特征。总之,敦煌医学卷子的发掘,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隋唐前后时期医学文献,弥补了这一缺憾之空白。
文章插图
食疗本草 唐 孟诜 撰 唐卷轴纸本墨稿
敦煌医药文献内容广泛,涵盖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及医药史料等多方面内容。
1.敦煌医理类著作。收集七个卷子,敦煌遗书中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卷子,是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行格局经纬五脏六腑而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独具一格,其中大小“六神”汤方及五首救卒死方是精华之品,具有特殊的意义。
2.敦煌古藏医药类著作。共收集了五篇珍贵的古藏医药文献,这些古藏文手写本为研究藏族医药学的起源提供了最新资料,在国内外实属第一次看到,这在促进民族医药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如P.T.127《藏医灸法》、P.T.1044《藏医灸法》、P.T.1057《藏医杂疗方》等,保存了中古时期藏医的灸疗方法与医方,是珍贵的藏医学研究资料。古藏文针灸图是一份图文并茂的吐番医学文献,它为研究吐番医学提供了真实物证。共3张针灸图均出自敦煌石窟,实属罕见,具有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3.敦煌针灸类著作。共收集个卷子,对于我们研究和拓展唐及唐以前的治疗经验和文献资料,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如S.6168+6262《灸法图》及P.2675《新集备急灸经》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绘有人体穴位的灸法图谱。
4.敦煌诊法类著作。共收集17个卷子,大多数是不见传世本医书,而且均为手抄本,这对于补充、完善、发展、研究中医古代诊断学,特别是脉诊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S.5614《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脉经》,P.3477《玄感脉经》,P.3655《七表八里三部脉》、《青乌子脉诀》等写卷,论及诊脉部位、方法、脉象特征及主病等问题。
5.敦煌本草类著作。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唐代官修药典《新修本草》多种写本,以及《食疗本草》等药学专书。《本草经集注》残卷的发现在于总结魏晋以前本草学的成就,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诸病通用药”的理论,这些理论至今对临床用药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唐《新修本草》卷子的发现,客观上证明中国这第一部药典,比起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出800余年,这在世界药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