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朝的科举到底会考哪些题目?题目难吗?通过率高吗( 二 )


从答题形式上看,试经义、试论、试策都有点像今天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目的当然是为了测试考生对于经典、史事、时务的见解 。考试时,主考官会在试场前面挂出一块帘幕,“出示题目于厅额,题中有疑难处,听士人就帘外上请,主文于帘中详答之讫,则各就位作文” 。一般考三场或四场 。
具体来说,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 。明清时试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从外在的文体形式到内在的思想都严重僵化,但在宋代,人们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语本为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碑铭,我们借用来形容宋人之学术,陈先生必定同意,因为陈先生又说过,“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 。”),考生可以自由解经、传注、质疑古说、阐发新见,“借他题目说自家道理”,甚至不乏“全不顾经文,务自立说,心粗胆大,敢为新奇诡异之论”者 。
宋朝宋朝的科举到底会考哪些题目?题目难吗?通过率高吗
文章图片
【宋朝宋朝的科举到底会考哪些题目?题目难吗?通过率高吗】王安石设经义科目,并试图将他的新学立为考试评判标准,即受到司马光的抗议:“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若己论果是,先儒果非,何患学者不弃彼而从此,何必以利害诱胁,如此其急也!”司马光所追求者,是各家各自解释经学,百家争鸣,在思想市场展开竞争 。
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 。北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科省试的论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典出《尚书》孔安国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换成现在的说法,这题目就是“论疑罪从轻” 。当年苏轼的应试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获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还杜撰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 。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连欧阳修都不知出自何典 。这要是放到明清时期,恐怕有欺君之罪 。
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就时务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 。对策通常是千字文,但也有洋洋洒洒写了上万言的对策 。由于策与论都是议论文体,宋人又将两者并称为“策论” 。
策问往往可以体现出题者的“问题意识”,许多当过主考官的宋朝文人都对自己拟出的策问题目有些“敝帚自珍”,将策问收入自己的文集 。如《欧阳文忠公集》收录有策问多道,其中一道问:“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 。”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与畜牧业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