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也叫人目瞪口呆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 明朝唯一一个 , 靠着手工技术而被人记住的皇帝朱由校终于永远地放下手中的图纸 , 可以在冰冷的寿宫里静静地呆着了 。 七年间他没日没夜的执着于木匠工艺 , 终于还是积劳成疾 , 而对于朝堂之事 , 他在位的七年PM2.5已经严重超标 , 到处乌烟瘴气 。 就在这种朝堂气氛最严重的时候 , 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他的弟弟朱由检 , 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 如果跟明朝以前的皇帝相比崇祯算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了 。 他整顿朝堂、恢复听朝想靠着自己的勤勉带领朝臣走出这环境 。 奈何朝臣已经完全适应了环境 。 当时的风气已经糜烂至极 , 有多糜烂 , 我们从明代当事人角度来看他记载的两个事件 , 即便是在今天听后都能让人目瞪口呆 。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也叫人目瞪口呆
文章图片
李清明末崇祯年间的进士 , 他曾经效忠于崇祯、弘光两朝 , 曾经历任刑、工、吏三科的给事中 , 所以他的见闻非常广 。 明朝亡后他选择隐居并将他在崇祯年间所见所闻写成日记《三垣笔记》 。 而他本人对于历史记载非常严谨 , 他把自己亲眼所见写成笔记 , 把听说来的作为写成附记 , 可见其严谨程度 。 这本笔记记载了崇祯年间很多他的所见 , 而其它书籍从未记载 。 书中对明末朝堂风气记载尤为多 , 这其中就记载两件事 , 足以看出那时候的糜烂之气 。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也叫人目瞪口呆
文章图片
第一件事情是发生在崇祯十一年三月的时候 , 清兵深入关内 , 这次差点就把明朝灭掉 , 但是这次清兵根本就没有做好取而代之的准备 , 仅仅只是狠狠的抢了一把 。 直到清军觉得已经可以满载而归 , 准备北上开始撤退 , 这时候朝臣有人就站出来说 , 这时候清兵辎重很多 , 肯定有所顾虑 , 不会死战和恋战 , 这时候不出击更待何时 。 可是即便这样 , 明军也不敢追击 。 但是崇祯下令别让他们跑了 , 把好关口“上严旨令无纵出口”可是严阵以待太监孙茂霖 , 等到清兵到来 , 没有开炮 , 直接以每人五两银子的价钱当过路费放跑了清军 , “凡一人出 , 率予五两 , 乃不发炮而俾之逸”那时候清兵可是抢夺了数月 , 当然不在乎这五两银子 。 这件事情被揭发后崇祯大怒 , 后来孙茂霖直接投敌 。 人一旦疯狂起来 , 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也叫人目瞪口呆
文章图片
崇祯年间发生的两件事,即便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也叫人目瞪口呆】第二件事情就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了 , 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 。 当年翰林学士郑鄤因他为人很贪婪而且横行霸道 , 后来被人弹劾最终下狱 。 李清(此时在刑部任职)就跟郑鄤的同乡御史王章聊起此事 , 说像郑鄤这样的人 , 为什么你的同乡孙慎行孙尚书这么欣赏上他 , 孙尚书可是行事谨慎 , 也堪称你家乡的正人君子吧 , 这个王章叹气说道‘孙大人爱读书 , 而郑鄤收买了他所有身边的人 , 每次孙大人只要爱看什么书 , 这些身边的人都会火速来报 。 然后郑鄤也会看相同的书 , 而且里面的句子背的是非常熟悉 。 过几日他再去拜见孙大人时 , 一起谈起所读之书 , 郑无不口诵如流 , 让孙大人佩服得连声叫好 。 看完后真实佩服啊 , 连读书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观察得这么仔细 , 真是叫人扼腕啊 , 足够让人大开眼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