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


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
文章图片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近臣嫡系 , 汉帝国最精锐的士兵、战马任凭他们调度 。 李广是边境行伍出身的猛将 , 没有外戚的身份 , 相当于汉帝国的杂牌军 。 所以 , 李广所部 , 待遇、装备都比较差 , 出征匈奴时 , 还要承担最苦、最难出成绩的任务 , 自然付出伤亡多 , 看上去收效少 。
要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 就需要梳理一下汉代的骑兵战法 。 我们会发现 , 卫青、霍去病突击战法的成功 , 需要大量支线部队的辅助 。 这些支线部队 , 由点及线 , 切割草原的活动空间 , 这样汉庭才能把我匈奴主力方向 , 由卫霍率领精锐 , 给予致命打击 。 至于那些支线部队 , 兵力、装备有限 , 他们的生死成败 , 对于汉帝国来说无关痛痒--对汉武帝来说 , 作为炮灰的李陵就应该死在那里 。

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
文章图片
稍稍展开的话 , 最近李硕有一本新书叫《南北战争三百年》 , 对两汉至于南北朝的军事技术有比较深入的讨论 。
作者指出卫青、霍去病的主力 , 其实是手持长枪的枪骑兵 , 这和长于骑射的匈奴骑兵有很大不同 。 概言之 , 匈奴人自幼骑马 , 骑马射箭是其长处;如果要和匈奴人拼骑射 , 那正好就撞到对方枪口上了 。 所以卫青霍去病发明出了一种新战术 , 就是拿着长枪往前冲 , 然后在白刃战中硬碰硬 。 在双方都没有马蹬的情况下 , 汉军在铁制兵器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 长枪长戟是匈奴所不具备的 , 这样一来 , 卫青、霍去病军就可以扬长避短 , 取得佳绩 。 这一看法非常精彩 , 作者进一步列举汉代画像石等出土文物 , 为读者呈现出汉代枪骑兵的面貌 , 这里就不剧透了 。

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
文章图片
但作者对李广的分析就比较薄弱了 。
他认为 , 李广在战法上保守落后 , 基本上还在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老路 。 所以 , 作者讲:"当卫青、霍去病已经做出表率、几乎所有汉军骑兵都接受了……冲锋肉搏战时 , 李广仍迷恋着他已经艺术化的骑射本领 。 "(Kindle版:loc728)在他看来 , 既然卫青、霍去病开发出了枪骑兵冲锋肉搏的战法 , 全军就应该纷纷效仿;李广觉得自己了不起 , 硬是要和匈奴比骑射 , 他行他上了 , 可是他手下人不行啊 , 这样打能不输掉么?这样一来 , 他认为李广拒绝先进的、适合汉军的作战方式 , 走上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歧途 。
我个人不太认同 。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像对国军杂牌军说 , 你看 , 人家张灵甫的74师 , 可以快速突击 , 集中火力猛攻 , 你们怎么还在和共军瞎周旋 , 运动战你能打过共军?(当然 , 这里有一些不贴切的地方 , 张灵甫的74师也完蛋了……)
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面对以骑射见长的匈奴 , 枪骑兵有优势 , 但劣势也很明显:毕竟戈矛枪戟这样的兵器 , 最多不过2米多 , 箭怎么也可以射几十米 。 大家速度差不多快 ,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一队枪骑兵冲锋寻求肉搏 , 对方骑射手机动后撤 , 一边撤一边射箭--速度一样的情况下 , 永远追不上的……同时 , 长途奔袭 , 冲锋突击 , 对马匹的消耗很大 。 东亚战马本来身材较小 , 耐力有限 , 一旦马匹大批死亡 , 刀笔吏就要来兴师问罪了……

李广|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怀念李广而不是卫霍
文章图片
攻其必救的战略目标 , 不是一支军队可以实现的 。 这多个战斗单位共同推进 。 这个时候 , 谁能获得更多的战马、补给?谁能第一时间获得匈奴动向?在掌握有关情报以后 , 谁可以攻击匈奴薄弱的辎重 , 获得丰厚战利品?谁必须牵制匈奴精锐骑兵 , 甚至与其展开苦战?
司马迁告诉我们:这些军事决策背后 , 是残酷的政治现实 。 谁能获得皇帝的宠信 , 谁就能在战场上获得主动;相反 , 缺少坚实的政治背景 , 纵然有一身的武艺 , 也不过是大漠中的孤军 , 刀笔吏面前的败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