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

英雄与英雄的惺惺相惜是第一是看眼缘的 , 第二是看性格是否投缘 , 比如诸葛亮对马谡一见就非常喜欢 , 聊下来觉得更加离不开 , 而刘备就不以为然 。
马谡其人也不是徒有其表 , 他还是有点真才之学的 , 他从小就刻苦研究兵法 , 对兵法的理解十分透彻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
文章图片
马谡如果没两把刷子 , 能忽悠住诸葛亮?何况诸葛亮其人对带兵打仗并不是很拿手 , 军事理论方面他还不如马谡 ,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演绎得太过完美 ,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
根据《三国志》记载说马谡擅长拍马屁 , 所以诸葛亮喜欢他 。 诸葛亮也不傻 , 怎么可能喜欢一个人 , 仅仅因为他善于拍马屁呢?人与人互相交往 , 除了投缘 , 还有"互利" , 也就是说首先你得有点料 , 其次你要是一个对对方有用的人 。
马谡的长处正好是诸葛亮的短板 , 诸葛亮把马谡当成亲儿子 , 他对马谡的感情超乎了一般的感情 。
而马谡临死前写信还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 , 说他今生结识诸葛亮此生无憾 , 这种感情也是真挚感人的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
文章图片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后压力很大 , 以他的才能 , 担当此任略有吃力 , 所以他需要马谡的理论知识为他装点门面 , 也帮诸葛亮树立在军中的威信 。
他经常招马谡来谈话 , 一谈就是半夜 , 马谡的军事理论给诸葛亮提供了很多灵感 , 所以他在第一次北伐中力排众议 , 举荐马谡担任先锋 。
如果马谡能珍惜这次机会小心行事 , 他就会立下大功 , 也会成为蜀国最重要的大将 , 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 可惜马谡草率轻敌 , 又比较冒进 , 街亭失败后 , 诸葛亮对他失望至极 。
为了树立自己在军队中的威信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然后亲自吊孝痛哭流涕 , 对他的子女加以善待 。 诸葛亮这一系列行为说明了他对马谡的看重 , 马谡并不是他心里愿意斩的 , 但他如果不斩 , 就成了逆臣 , 会降低在军中的威望 , 因为刘备临终留下一番遗言 , 而诸葛亮没有遵守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
文章图片
刘备留下什么遗言呢?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这两句话虽算小 , 结果字字应验 , 这说明刘备比诸葛亮有眼光吗?
刘备甚至认为 , 马谡不除 , 对蜀国是个危险的事 , 诸葛亮也不听 , 结果蜀国差点败亡 。
刘备作为一个君主 , 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跟诸葛亮都有不同 , 他希望政权稳定 , 而且他很提防马良他们兄弟俩会制衡他的兵权 , 本来马良的权力已经不小 , 如果马谡再被重用 , 那刘备的地位就危险了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
文章图片
所以刘备让马谡做文职 , 什么县令、太守 , 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 , 马谡是一个狂热的军事迷 , 他对琐碎的工作不擅长 , 也不感兴趣 , 对老百姓纠纷之类的事尤为头疼 , 不擅长处理民事纠纷 。 所以这跟刘备留下一个华而不实的印象 。
而且刘备每次一提到打仗 , 马谡就滔滔不绝地讲半天 , 刘备想 , 这人本职工作做不好 , 废话倒是蛮多的 , 所以对他更加不喜 。
刘备觉得马谡的理论知识他用不上 , 刘备所需要的是诸葛亮这样能为其三分天下的大战略家 , 而且诸葛亮在处理朝政琐事上能力远比马谡强 , 也比马谡更有耐心 。
在刘备统治时期 , 马谡始终没机会参加战斗 , 这造成了他一肚子理论 , 但却缺乏战斗经验 , 所以在真正的战役中难免会手忙脚乱 。
马谡是无用吗?其实马谡的无用 , 也是刘备造成的 , 他不信任他 , 宁愿用那些没读过书 , 但身经百战的武将 , 也不愿意相信熟读兵法的马谡 。
马谡的"不堪用"是被刘备的不信任造成的 , 也是可惜了这样一个人才 , 而诸葛亮力排众议启用他 , 却让马谡急于展示自己而落入圈套 , 仅一次失败就导致这样一个人才的死亡 , 也是可惜、可叹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马谡的长处正好是诸葛亮的短板 , 诸葛亮把马谡当成亲儿子 , 他对马谡的感情超乎了一般的感情 。
而马谡临死前写信还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深厚感情 , 说他今生结识诸葛亮此生无憾 , 这种感情也是真挚感人的 。

马谡|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诸葛亮不听,结果句句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