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大业十四年 , 这个正史中不存在的年份 , 一位主宰中国命运十四年的帝王逝去了 , 有人说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 , 也有人说他是乱国虐民的大暴君 , 在笔者看来 , 乱国虐民是客观事实 , 雄才大略也不能否认 。 杨广的一些国策从今天来看不失为一个战略家、政治家的构想 。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文章图片
演员富大龙饰演的杨广
在杨广诸多战略 , 其实有一项战略是被很多人忽视了的 , 因为这个战略还没有最终成型就因为国家大乱和杨广的死亡而终结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 不管是杨广着眼于天下形势还是真的高瞻远瞩 , 这个未成形的战略极有可能刷新中国古代的都城制度乃至政治制度 。 这就是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
建立在多京制基础上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周武王灭商后 , 为了更好的镇抚商朝故地和遗民 , 就开始于洛水之畔营建洛邑为东都 。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 复爯武王豊礼 , 祼自天 , 在四月丙戌 , 王诰宗小子于京室...余其宅兹中国 , 自之(兹)辥(乂)民 。 ”—《何尊》铭文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文章图片
西周营建成周成为中国多京制范本
成周(洛邑)落成以后 , 历代均以周王朝为范本 , 推行两京或多京制 , 此后的东汉、曹魏和后来的唐、宋等王朝也都采用了这一制度 。 这个制度 , 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 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
在隋朝之前 , 西周、东汉、曹魏、北齐等在首都之外设置了不同形式的陪都 , 如东汉的南都南阳、曹魏的别都谯等 , 但是这些陪都大多是象征意义高于政治意义 , 有些陪都终当朝皇帝的一生可能都没去过 , 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宋、明、清等朝也都出现过 。
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是建立在多京制的基础上的国家战略 , 其内核是充分发挥都城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功能 , 真正彰显多炼制的优势 , 打破陪都象征意义高于政治意义的现象 。
兴建洛阳、经营江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超前思维
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胜在战略意义的长远规划和地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超前思维 。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文章图片
南北朝末年形势
众所周知 , 隋帝国是由周、齐、陈三个国家组成的(西梁国小且属于傀儡政权 , 故而不计) , 其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周代表的西部地区 , 其代表的东部地区 , 陈代表的南部地区 。 周都长安、齐都邺城、陈都建康 , 这三座城市也便是这三个地区的中心城市 , 这三座城市作为三国都城 , 有着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城池坚固等共同特点 , 但是这三座城市都被隋文帝杨坚下令废置或拆毁 。
杨坚登基后 , 于长安附近的龙首原修建了大兴城 , 并迁居于此 , 此后三百多年间 , 这里大多数时候都是整个帝国的政治中心 , 但是作为一个世界大都会 , 仅靠关中地区并不足以供养如此庞大的用度 , 隋唐时期 , 要从东部和蜀中地区调集大量物资和粮食以供给首都的巨大开销 。 遇到关中受灾 , 堂堂天子也要前往洛阳就是 , 这也是隋唐两朝皆重洛阳的原因之一 。
在隋朝前 , 洛阳就已经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朝定鼎之地 , 北魏末年北方大乱 , 洛阳城多次遭逢战事 , 城池已不复汉魏风采 , 随着魏孝武帝逃亡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拥立新君东迁邺城 , 洛阳的地位就明显降低了 。 隋朝开国后 , 洛阳又逐渐发展起来 。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文章图片
杨广更是刚刚即位就下发诏书营建新都洛阳为东京 , 次年 , 新洛阳城建成 , 杨广便迁都于此 , 大兴城成为了隋朝的陪都 。
大业十四年,消逝的超前战略,隋明帝杨广的区域协调发展构想】“炀帝即位 , 迁都洛阳 , 以恺为营东都副监 , 寻迁将作大匠 。 恺揣帝心在宏侈 , 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 ”—《隋书》隋唐洛阳城
杨广迁都洛阳的原因很多 , 他给洛阳的定位也有很多 。 从区域发展建设的角度看 , 洛阳不仅是全国的首都 , 也是东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
自杨坚在平定三方叛乱时拆毁了邺城 , 东部地区就失去了一座具有区域凝聚力和统摄力的中心城市 。 现代有句俗语:“火车跑得快 , 全靠车头带” , 一座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 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 , 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头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这也是近年来 , 河南、山东等省坝区域全面均衡发展调整为在均衡发展基础上对区域中心城市有所侧重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