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女游客参观秦兵马俑,发现其中一个不对劲,看清后马上“报了警”】在封建社会中 , 长期流行着一种用人来进行殉葬的丧葬风俗 。 将活人与器物、牲畜一起当作陪葬品埋入陵墓的残忍行为 , 从殷商时期直到明清两朝 , 都并不少见 。 直到辛亥革命后 , 才从法律意义上根除了这种残忍的做法 。
古人认为应该“事死者如生” , 陪葬品的规模与数量则被视作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因此殉葬制度贯穿我国古代 , 都没有得到彻底禁止 。 孔子在《论语》中感慨:“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 , 而“俑”的本意就是指被迫殉葬的人 。
文章图片
而为了纠正这种血腥的风俗 , 许多君主都做出过努力 , “兵马俑”的诞生就是一个例子 。 用兵马俑来代替活人 , 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进步 。 而由此衍生出来的大规模秦兵马俑 , 更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
在一位女游客参观秦兵马俑时 , 竟然发现其中一个“不对劲” , 看清后马上报了警 ,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秦国禁人殉 , 兵马俑问世
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以人作为殉葬品的时期是殷商时期 , 当时的王侯将相甚至把活人视为殉葬品中最为高级的一种 , 为了表达对墓主人的哀思 , 不惜选择大量奴隶或战俘作为殉葬品 。
这种情况一度在周朝得到改善 , 由周公制定的周礼强调“保德安民” , 反对使用活人殉葬 。 然而 , 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则陷入“礼崩乐坏” , 又让用人殉葬的风气死灰复燃 。 秦国一度盛行使用活人殉葬的风气 , 直到秦献公在位时 , 才“止从死” , 停止了用人殉葬的做法 。
文章图片
秦国君王停止人殉 , 目的主要是为了留存人口 , 积蓄国力 。 可是当时用人殉葬的做法已经广为流传 , 秦献公是做法也引起了争议 。 独具一格的陪葬品让秦国蒙上不敬先人的指责 。 正是为了平息这些争议 , 让后人为之赞叹不已的秦兵马俑才得以问世 。
为了满足人们寄托哀思的需要 , 秦王下令用陶土、木头做成作工精美、栩栩如生的陶俑、木俑 , 来代替原本的活人 , 作为殉葬品与墓主一起下葬 。 而兵马俑诞生之初只是为了代替活人 , 因此尚不讲求美感如何 , 直到秦始皇出现 , 秦兵马俑才发生了一次很大的转变 。
根据《史记》记载 , 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负责规划设计 , 大将章邯负责具体监工 , 前前后后足足修建了39年之久 。 而伴随着皇陵的兴建 , 作为陪葬品的秦兵马俑也开始大规模创作生产 。 或许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 , 能工巧匠们投身到秦兵马俑的制造中 , 产出了精美的作品 。
在1974年3月 , 沉没在地下千年的秦兵马俑被考古学家们发现 , 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为学者研究秦朝历史风俗提供了相当直接的证据 , 其精美的形态则让无数人为之心折 。 “秦兵马俑”也作为一张中国文化名片走出国门 , 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前来驻足观赏 。
文章图片
二、参观兵马俑 , 受惊慌报警
经过多年来的挖掘求证 , 作为秦始皇陪葬品的秦兵马俑坑共有三个大坑 , 每个坑中的兵马俑数目都在7000到8000之间 , 而且还配有为数不少的用陶土塑成的战车与战马等等 , 象征着那支曾经为秦始皇南征北战 , 一统天下的王者之师 。
这些兵马俑不仅形貌各异、做工精良 , 就连每个陶俑的神态表情都不一而足 , 变化多端 , 远观威武雄壮 , 近看尽态极妍 。 而考古学家经过仔细辨认还发现 , 根据陶俑的铠甲、服饰和兵器的不同 , 可以将陶俑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等 。
可以想见 , 塑造数量如此庞大、做工如此精良 , 彼此之间还变化多端的兵马俑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必定相当惊人 。 或许正因如此 , 秦兵马俑自出土以来 , 吸引前来参观欣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 他们都想亲眼目睹这些伟大的艺术品 。 而在参观过程中 , 一些事情往往让人忍俊不禁 。
有一次 , 前往西安参观兵马俑的一批游客到达博物馆后被栩栩如生的兵马俑迷住了 , 纷纷停住脚步仔细观摩这些形态各异的兵马俑 。 突然之间 , 一位女游客发出了一声尖叫 。 原来 , 她诧异地发现众多的兵马俑中 , 有一个看上去相当不对劲 。
稿源:(格子道历史)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35940.html
标题:女游客参观秦兵马俑,发现其中一个不对劲,看清后马上“报了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