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大秦帝国
秦王政十二年夏五月末接连几月大旱 , 三晋、连同山东六国饥民潮水般涌入秦国 。 秦国立刻由风调雨顺变为抗御干旱 。
文章图片
嬴政雄心
盐碱地本身就不指望 , 就连往日平原良田也颗粒无收 。 长久的干旱、余粮的锐减、朝局动荡余波未了 , ...... , 在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下 , 秦国的水利工程有一搭没一搭的吊着 , 没有见到任何功效 。
秦国上下人心惶惶:本国粮食还不够 , 还有不断涌入的外来民众 。 这可怎么办?
吕不韦已经自杀 , 朝局还乱作一团 , 秦国庙堂陷入瘫痪 , 想要继续打开国门 , 但粮食实在成问题;想要关住国门 , 先管本国国民 , 则违背秦国广纳贤才的传统 。
随着旱情日渐加重 , 加之廷尉府又爆出水工郑国是韩国间人 , 为疲秦 , 而入秦......
廷尉府的禀报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 秦王嬴政一怒之下签发逐客令
逐客令
秦人兴国 , 唯秦人之力也 。 六国之客 , 窃秦而肥山东 , 坏秦而利六国 。 若嫪毐、蔡泽、吕不韦者 , 食秦之禄 , 乱秦之政 , 使秦蒙羞 , 诚可恶也!更有水工郑国 , 行韩国疲秦间计 , 入秦与吕不韦合流 , 大兴浩浩河渠工程 , 耗秦民力 , 使秦疲弱 , 无力进兵 , 无力克旱 , 以致天怒人怨酿成大灾 。 是可忍 , 孰不可忍!唯六国之客心有不轨 , 行做间人 , 国法难容 。 是故 , 秦国决意驱逐山东之客 。 自逐客令发之日 , 外邦士商并在秦任官之山东人士 , 限旬日内离开秦国 。 否则 , 一律以间人论罪 。
《逐客令》见效几日 , 便卓有成效(以下只是影响的一部分):
秦国官员 , 三四成是山东人士;秦国吏员 , 七八成是山东人士;逐客令下 , 山东人士全部被驱逐出秦国 , 咸阳各官署都成了瘸子瞎子 , 公务大多瘫痪 。
《逐客令》实施的后果严重程度 , 秦王也没想到 , 自己(还有母亲也是山东赵国人氏 , 八岁归秦、十二岁立太子、十三岁即位秦王)仔细琢磨 , 也有一半山东人士血统 , 也深受《逐客令》的影响 。
文章图片
李斯
李斯听闻逐客令 , 心灰意冷 , 绝望之余委托蒙恬向秦王上书:
谏逐客书
臣李斯上书:尝闻人议逐客 , 王下逐客令 , 此举治国之大过矣!秦之富强 , 实由用才而兴 。 穆公称霸而统西戎 , 在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人 。 孝公强秦 , 在用商鞅 。 惠王拔三川并巴蜀破合纵 , 在用张仪、司马错 。 昭王强公室杜私门大战六国 , 在先用穰候 , 再用范睢 。 孝王、庄襄两王 , 安度危机、稳定大局 , 使秦国守势之时不衰颓 , 在于任用吕不韦蔡泽也 。 秦自孝公以来 , 历经六世蒸蒸日上 , 何也?用客之功也 。 山东之才源源入秦 , 食秦之禄 , 忠秦之事 , 建秦之功 , 客何负于秦?而秦竟逐出国门哉!向使六世秦君却客而不纳 , 疏士而不用 , 秦国岂有变法之功 , 强大之实也!
依臣入秦所见 , 秦国取财纳宝不问顾我 , 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6纤离之马 , 秦不生一物而取之者 , 和也?物为所用也 。 秦国之乐 , 击瓮、叩击、弹筝、搏髀长歌呜呼而已 , 而今秦宫弃粗朴之乐而就山东雅乐者 , 何也?快意当前 , 雅乐适观而已矣!财货如此 , 声乐如此 , 何秦国取人则不然 , 不问可否 , 不论曲直 , 非秦者去之 , 非客者逐之 , 岂非所重者财货 , 所轻者人民也!果然如此 , 非海内、制诸侯之气象也 。
臣尝闻:地广者粟多 , 国大者才众 。 是以泰山不让抔土 , 故能成其大 。 河海不择细流 , 故能就其深 。 王者不却众庶 , 故能明其德 。 今逐客弃才以资敌国 , 驱商退宾以富山东 ,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 裹足不敢入秦何异于借兵于寇 , 资粮于敌也 。 夫物不产于秦 , 可宝者多 。 士不产于秦 , 而愿忠者众 。 秦今逐客以资敌国 , 内空虚而外积怨 , 损民而益仇 , 求国无危 , 不可得也!秦王慎之思之 , 莫为人言所惑也 。
李斯的上书明确提出秦国缘何走向富强?用才而兴也 。 用秦之禄 , 招忠秦之人 , 做忠秦之事 。 士 , 虽不产于秦 , 但愿忠者众 。 此乃国力 , 此乃民心所向 。
逐客令 , 立国耻 , 计青史 。 驱士逐才 , 大失人心 , 尤为国耻之尤 。
稿源:(我爱刨根问底)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805.html
标题:《大秦帝国》读书笔记九:知耻而后勇,为秦始皇横扫天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