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真的放过他了吗?( 二 )
但是曹植没想明白这个问题 , 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 曹植开始朝浪荡才子的方向发展 。 而且 , 曹植后面又做错了两件事 , 让他和世子之位 , 彻底失之交臂了 。
第一件事 , 叫夜闯司马门 。
这件事的大致经过 , 就是曹植喝多了 , 自己驾着马车闯了司马门御道 。 简单来说 , 就是一起简单的酒后驾车案 。
但问题是 , 曹植走的这个道 , 是有问题的 。
文章图片
司马门在当时的礼制当中 , 是只有天子举行一些盛大典礼的时候 , 才能从中间走过的 。 古人对于礼制 , 那是相当的看重 。 就算曹操当时已是权倾朝野 , 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 , 依然要考虑舆论的压力 。 就算是曹操本人 , 也不能轻易从司马门走过 。
最后 , 曹操将罪责全都推到那个驾车的马夫身上 , 将马夫杀掉 , 保全了曹植 。 但这件事 , 也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 , 认为曹植会喝酒误事 。
在司马门事件后 , 曹操也做出了自己的最终选择 , 那就是选择曹丕 , 将曹丕立为世子 。
文章图片
第二件事 , 同样还是曹植喝酒误事 。
在司马门事件后 , 又过了两年 , 曹操打算再给曹植一个机会 。 就算不能将曹植立为世子 , 但是重用一下总还是可以的 。 建安二十四年 , 曹操刚刚在汉中之战被刘备打败 , 镇守荆州的关羽 , 又在荆州方向迅速策应 , 进逼襄樊 。 镇守襄樊的曹仁告急 , 一旦襄樊失守 , 关羽便可以长驱直入 , 一路进逼洛阳和邺城 。
在如此危局之下 , 曹操选择再信任一次曹植 , 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 , 率军前去增援襄樊 。
结果 , 大概是因为重新获得父亲的信任 , 曹植实在是太兴奋了 。 所以在大军开拔之前的那个晚上 , 喝多了……
文章图片
实在是难以想象 , 曹植到底是怎么想的 。
事关整个天下的得失 , 曹操也不敢怠慢 , 自然不敢再用曹植 , 只能选派他人 。 不过这对曹植来说 , 倒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因为曹植喝多了 , 所以曹操后来不得不派自己信任的于禁 , 领兵前往襄樊 。 再之后的事情 , 大家应该就比较清楚了 。 于禁到了樊城以后 , 被关羽水淹七军 , 自己都被生擒了 。
以曹植那点领兵的本事 , 就算到了襄樊 , 估计也不够关羽一刀砍的 。
但不管怎么说 , 经此一事之后 , 曹操是彻底对曹植死心了 , 再也不考虑重用他了 。 至此 , 曹植在曹魏高层 , 被彻底边缘化 。
文章图片
开场一把好牌 , 被曹植打得稀烂 。
所以说 , 喝酒是真的容易误事 。
建安二十五年 , 也就是襄樊之战结束一年之后 , 曹操病逝 , 曹丕上位 。 老爹的离世 , 也标志着曹植的人生 , 进入了下半场 。
上半场 , 因为有老爹照拂 , 哪怕自己性情再怎么张狂 , 也没人真的敢动他 。 但到了下半场 , 当昔日自己与之为敌的哥哥上位以后 , 曹植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
文章图片
曹丕上位以后 , 首先要做的 , 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 。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 曹丕一方面着手逼汉献帝禅位 , 自己登基称帝 。 另一方面 , 曹丕也在着手清理对自己有威胁的兄弟们 。
这其中 , 曹丕最想除掉的 , 就是曹植 。
如果说 , 曹植继承的 , 是曹操文学天分的话;那么曹丕继承的 , 就是老爹曹操的狠辣性格与治国手段了 。 传闻曹丕上位之后 , 命曹植七步成诗 , 这才有了后来那首大名鼎鼎的‘本是同根生 , 相煎何太急’ 。
七步成诗这件事 , 到底有没有 , 历史上其实是个迷 。 因为这个典故的出处 , 不是出自于《三国志》这本正统史书 , 而是出自于南朝刘宋的《世说新语》 。 所以后世很多人都怀疑 , 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七步成诗这件事 。
文章图片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真的放过他了吗?】但不管怎么说 , 曹丕确实是想杀曹植 , 这点确认无疑 。
就在曹植已经濒临死境的时候 , 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 , 护住了曹植的性命 。
这个人 , 就是曹植和曹丕的共同生母 , 卞夫人 。 此时或许应该称之为卞太后更合理一些 。
- 儿子|历史揭秘:看看武则天和慈禧的儿子是什么样
- 公主|无辜的公主, 成为两方厮杀的牺牲品, 和安禄山有什么关系
- 兵权|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会放过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杀了就坏事了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成君|许平君和霍成君死后,汉宣帝为何选一个不好看又克夫的人为后
- 张灵甫|张灵甫牺牲后,19岁的妻子远赴美国,60年后登上孟良崮,留下4字
- 能观叶能赏花的植物,看上去普通,养一盆月月有花赏
- 三星堆|三星堆来自外星?假的!看完这几件文物就知道和中原关系多深!
- 刘备临终的时候嘱咐了一段话,为何重用叛徒魏延,却不愿用赵云?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