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许知远|狂生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 , 原名祖诒 , 字广厦 , 号长素 , 又号更生 , 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 , 世称南海先生 , 广东南海人 。 清光绪举人 , 授工部主事 。 近代政治家、维新派首领 。

康有为|许知远|狂生康有为
文章图片
清末维新变法派主要发起者之一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 。 图:康有为(局部)任惠中绘
许知远认为康有为是梁启超生命中遇到的最富有魅力、最强有力的人物 。 他的才华和个性 , 学识和想象力吸引了梁启超等一批广州读书人 。 他创建的万木草堂成为知识传授中心和新的变革中心 , 而那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组织者与行动者 。
“与许多人一样 , 我曾崇敬康有为 , 将他视作伟大的革新者 , 然后又怀疑他 , 他那些夸大其辞的表达 , 很容易让人怀疑他不过是一介狂生 。 ”许知远说 , “不过 , 我也深知 , 这赞同与反对 , 都是浅薄的 。 倘若我不能将自己置身于相似的环境中 , 充分地想象他的精神世界 , 这理解必然是片面的 。 ”
《青年变革者》是梁启超传记三部曲的第一部 , 集中讲述梁启超从求学直至遭遇戊戌政变前夜的早年时期 。 此刻的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主要助手出场 , 是历史的配角 。 甚至可以说 , 他被狂生康有为遮蔽在下面了 。
今日 , 恰逢康有为诞辰163周年 。 活字君与书友们共读《青年变革者》中“狂生”一章 。 通过许知远的笔触 , 回到康有为讲学的万木草堂 。 他如大海潮音 , 如狮子吼 , 带给青年变革者们初见时全方位的震撼 。
狂生
本文节选自《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文|许知远

康有为|许知远|狂生康有为
文章图片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 他出版的著作包括《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游荡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新闻业的怀乡病》等 ,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韩语、英语与法语 。 他创办的单向空间是中国著名的独立书店 , 他也是《东方历史评论》主编 , 同时还是广受欢迎的谈话节目《十三邀》主创 。


康有为|许知远|狂生康有为
文章图片
俯瞰广州(1880年代)
长兴里是一条短短的、毫不起眼的小街 , 甚至没有出现在广州城坊志中 。 向北走上几十米 , 就是热闹非凡的惠爱街 , 总督府、城隍庙、巡抚衙门、学宫沿街而立 , 撑起“广府第一街”的名号 。
邱氏书屋是长兴里上的一座三进的院落 , 中院种有两棵玉兰树 , 邱家的祖宗牌位位于里院 。 书屋建于嘉庆年间 , 像广州城内很多宗祠学堂一样 , 专为本姓家族士子应试而建 。 当他们从广东各地赶来省城 , 参加府试与乡试时 , 可以落脚于此 。
这里也是对外出租的商业空间 。 1891年初 , 康有为租下其中的一间 , 开设了自己的学馆 。 这个决定与陈千秋、梁启超相关 。 在醍醐灌顶式的相遇后 , 两人决定执弟子礼 , 请康有为开馆教学 。 三水人徐勤的到来加速了这个进程 , 他忠厚慷慨 , 家道殷实 , 愿以家财支持 。 这家书馆空间窄小 , 生徒寥寥 , 名字也平淡无奇——长兴学舍——不要说学海堂、广雅、粤秀、粤华书院 , 就连那些专授科举的“小馆”也比不上 。 这个小小的院落与朴素的名字之下 , 却有一颗辽阔(或许过分辽阔)的雄心 , 要“思圣道之衰 , 悯王制之缺 , 慨然发愤 , 思易天下” 。
对于康有为 , 这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 仅仅一年前 , 他还处于壮志未酬的愤懑中 。 顺天乡试落榜 , 上书又未达天听 , 他把北京描述成典型的衰世 , “人才之凡下 , 气节之萎靡 , 学术之荒芜 , 人情之媮惰 , 为自古衰世之所无” 。 他不满于学术界的风气 , 认为“朱学穷物理 , 而问学太多 , 流为记诵;王学指本心 , 而节行易耸 , 流于独狂”;他向往的人物是东汉的陈蕃、李膺 , 宋代的司马光、苏东坡 , 明末的东林党人 , 这些人都以道德理想主义对抗时代的堕落 , 可惜如今再难出现了 。
他感到前途迷惘 , 对朋友感慨地说 , 自己“无土地 , 无人民 , 无统绪 , 无事权” , 只能以教书为业 , 又觉得“为文词则巧言以夺志 , 为考据则琐碎而破道” 。 想教授天文 , “无三十五万金所筑之高台 , 二十五万金所购之千里镜”;考察舆地 , “则足迹不能遍行地球以测绘之 , 财力不能遍购地图以参核之” 。
回广州后 , 他试图开馆授徒 , 却因无举人、进士功名 , 招来嘲笑 , 好事者甚至在告示旁边用淡墨写上:“监生亦居然出而教馆乎?”如今有了独立言说的空间 , 还有了虔诚的追随者 , 他受此鼓舞 , 洋洋洒洒地写就《长兴学记》 , 陈述自己的教育主张 。 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项为教学纲领 。 纲领之下是具体规范 , 比如“志于道”分为“格物”“克己”“励节”“慎独” , 分别代表着对知识的追求、对气节的塑造、是非之判断、内在道德要求 。 “据于德”则分为“主静出倪” , 取自陈白沙的“于静中养出端倪” , 从个人心中看到这个世界;“养心不动”是要养成从容、浩然之气;“变化气质”是培养一种高度的教养;“检摄威仪”则是对外在仪态的重视 , 也是内在的延伸 。 “依于仁”包括“敦行孝弟”“崇尚任恤”等 , 皆为对他人之同情与爱;“游于艺”分为“礼”“乐”“书”“数”“图”“枪” , 是古代六艺之学对智力与体格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