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出嫁前的占筮,竟然注定了一国之君的宿命?

怎样体体面面回家?这个问题 , 最近一直萦绕在晋惠公的心头 。
他身为一国之君 , 却由于忘恩负义 , 被兴师问罪的姐夫、秦国国君秦穆公俘虏 。 幸亏姐姐秦穆姬对丈夫以死相逼 , 消除了弟弟的性命之虞 。 (详情参见本号历史文章“见过贵妇人帮娘家人吗?豁出性命的那种”)
被关了三个月 , 接到秦国同意讲和并考虑放人的消息 , 惠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 回去固然好 , 可是臣民们还会拥戴自己吗?想来想去 , 打发身边的大臣郤乞(郤同“隙”)先回国打个前站 , 看看风色造造声势 。
郤乞回到晋国后 , 惠公的外甥兼死忠粉吕甥对他面授机宜 , “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
第二天 , 都城的头面人物都聚集在宫门外听消息 。 郤乞按照吕甥的指点 , 悲悲戚戚地“转述”惠公的话:“秦国将会放人 , 可我辱没了社稷 , 不配再当国君 , 要不你们改立太子圉(读如“宇”)为君吧?”
说着 , 又代表惠公施恩分土地——不用打土豪的那种 。
在场的土豪们感动了 , 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这么慷慨的国君不能下台啊 。
吕甥一心想把舅舅弄回来当靠山 , 趁势抹着眼泪问大家:“国君因为打了败仗而愧疚 , 完全不考虑自己 , 只想着照顾国人 , 何等仁慈 。 我们该怎么办呢?”
“是啊 , 该怎么办才对得起国君呢?”群臣叽叽喳喳交头接耳 。
“可以征收赋税 , 整治军备 , 辅佐太子圉 。 秦国看见我们随时能拥立新君 , 群臣和睦 , 兵甲完备 , 就不会扣留国君 。 ”吕甥大声道 。
“正该如此 。 ”
内部事宜安排妥当 , 吕甥以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出使秦国办交涉 。
秦穆公接见吕甥 , 套问对方情况:“晋国和睦吗?”
吕甥的回答出乎意料:“不和睦 。 ”
久闻吕甥多智 , 居然也会说漏嘴?穆公一下子兴趣大增 , 追问原因 。
“小人不在乎国君的罪过 , 只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父兄子弟 。 他们不怕征税修武拥立太子圉 , 都说:‘一定要报仇 , 我们宁可事奉齐国、楚国 , 以获得助力 。 ’君子虽然思念国君 , 却也明白他的罪过 , 都说:‘一定要事奉秦国 , 死也不能存二心 。 ’这就是上下不和睦的原因 。 我等到大家的争论平息才动身迎接国君 , 所以来晚了 。 ”
小人 , 指底层百姓;君子 , 指上层贵族 。 吕甥的“不和睦”说法绵里藏针 , 很有水平 。
穆公打着哈哈道:“即使你不来 , 我也打算送还晋君 。 晋国人想不到吧?”
吕甥继续下套:“小人认为晋君不免于难 , 君子看法迥异 。 ”
“愿闻其详 。 ”
“小人怨恨秦国 , 不考虑国君的罪过 , 只求报复 , 所以这么认为 。 君子则说:我们国君当初能回国继承君位 , 是您的恩德 。 您能帮助他 , 能俘虏他 , 也就能放了他 。 此恩此德 , 无与伦比 。 如果不成全他 , 或者废黜他 , 将使原来的恩德变为仇恨 。 您大概不会这样做吧?”
“不会不会 , 哈哈哈 。 ”穆公被捧得高兴 , 转身下令对惠公以礼相待 , 择日遣还 。
晋国大臣庆郑曾经多次以大义劝谏惠公 , 不被听从 , 因而在战场拒绝救援惠公(事见本号历史文章“交战前算一卦 , 秦国人信了 , 晋国人不理 , 结果如何?”) 。 同事蛾析劝道:“国君马上就要回国 , 您不赶快跑 , 还等什么?”
庆郑深深一叹:“国君如果回来 , 我就受刑 , 让他快意;国君如果回不来 , 我将独自率兵讨伐秦国 , 一死方休 。 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 。 私自逃走绝非人臣之道 。 ”
惠公坐车刚到都城郊外 , 看到手下押来了庆郑 , 立即恨声喝斩 。
庆郑平静地说:“当初您要是报答秦国的恩德 , 不至于使国势下降;国势下降后要是能听取劝谏 , 不至于发生战争;战争发生要是能选用良将 , 也不至于失败 。 战败了 , 就该追究有罪的人 。 臣子直言劝谏 , 国君刑罚得当 , 是国家之利 。 您即使不杀 , 我也会自尽 。 ”
蛾析劝国君高抬贵手 , 赦免庆郑 , 惠公哪里听得进 , 一叠声喊:“快杀 , 别让他自尽 。 ”
大臣司马说受命执刑 , 召集三军将士 , 声嘶力竭列举庆郑的罪状 , 一直说到国君被俘 , 庆郑竟然没有割破面颊 , 简直罪大恶极、人神共愤 。
庆郑喝道:“司马说 , 三军将士都在 , 我能坐着等待就刑 , 还会怕脸上挂彩?别废话 , 动手吧!”
惠公杀死庆郑后 , 才志得意满进入都城 。 这一年 , 晋国又遭受饥荒 , 秦国还像以前那样接济粮食 。 那么 , 惠公是否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