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二 )



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文章插图
后期纳粹种族主义的真面目被俄罗斯人民解放军看清后,其战斗力直线下滑。1943年9月,许多俄罗斯人民解放军的部队成建制哗变,使得德军最高统帅部得出结论:“那些自称反布尔什维克的志愿军基本上是不可靠的,他们已不能安排在东线作战,否则将会动摇我军防御的稳定。”随后,剩余的俄罗斯人民解放军被调往波兰镇压当地的反德游击队,被称之为“东方营”。
战争结束后,这些人被当做苏联的叛国者,引渡回莫斯科,头目被绞死。可是,对于乌克兰人,或者说对于不愿意臣服苏联的西乌克兰人而言,他们都是烈士。现代乌克兰有许多人会膜拜一张乌克兰人被英军围攻的油画。(哥萨克是乌克兰的一大象征)这幅画创作背景乃是真实历史,取材自跟随德军的哥萨克们被英军击败,随后引渡至苏联的故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死在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文章插图
战后苏联为了展现自己的实力,于战后征收乌克兰人粮食送往波兰,彰显苏联领导下的东欧各国“不需要马歇尔”。此举使得乌克兰遭遇第二次大饥荒,刚过去不久的反抗立刻被地下抵抗组织树立成典型。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间隙,也在因此变得更大。这也解释了为何苏东剧变后,乌克兰为首的波罗的海三国会拥有如此强大的离心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在战争状态下会实行许多紧急措施:例如无条件或者低于市场价地征用农民的口粮;要求所有企业优先生产战争所需的各种物资;征发所有适龄青年入伍,抗击入侵的敌军等等。从某种程度来说,从和平状态切换到战争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便越能证明这个国家动员机制的高效。这点从学术界到民间爱好者都以达成共识。

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文章插图
苏联模式脱胎于德国,是总体战的好手。巴巴罗萨开始后,斯大林便下达动员令,在短短数月时间内,苏联便完成过渡阶段。可是,进入这个状态很容易,出来却很困难。为腾出更多的财力支援前线,当局拼尽全力压制农作物的价格,将财力尽可能地投入军工产业中。到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的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土豆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7.5%。苏联在将粮食出售给农民们的时候价格高得惊人。利用这种中间商的模式,苏联成功得到足以与纳粹抗衡的财力。须知,当时纳粹已经攻占大半个欧陆,在经济实力上远胜于苏联。若非苏联农民的贡献,哪怕英美支援物资再多,也难逃败亡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