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长平之战 英才的选择


赵国|长平之战 英才的选择
文章插图
前言
《资治通鉴》原文
千百年来,纸上谈兵的锅赵括是甩不掉了,我们按照惯常思维,认为赵括只是空谈理论而毫无实际作为,我们却并没有考虑故事背后的故事。
【 赵国|长平之战 英才的选择】赵括父亲是赵国重臣,赵括自然有得天独厚的遍览兵书的条件,他思维敏捷,博闻强识,任何古今战略战术他都了然于胸,具备如此硬的素质,没有自信怎么可能?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自信是因为自己有货。然而,遗憾的是,他把所有血本都压在了一次赌注上,仅仅一次!他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他是残忍的!
久经沙场的赵括父亲,自以为知子莫如父,为什么明知赵括无实践经验,为何不历练他?为什么不给他试错的机会?为什么不帮助他成长,启发他,引导他?为什么不帮助自己儿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家?为什么要任由儿子自生自灭?
赵括输了,输了自己的一辈子,只是因为自己太年轻,年轻固然很好,有大把青春历练,可是他不应该孤注一掷,不应该给自己不留后路!有的人做出选择后,即使做错了,还有改正的机会,因为错误不可怕,怕的是永远错下去,如李小龙总是挑战高手,跟高手过招,学习高手的招式,反复中他已超越了高手,有的人做出选择后,做错了,没人给他第二次机会,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何其残忍!如马谡。所以,不要在节骨眼上试错!
假如赵括、马谡还有机会的话……
假如赵括、马谡侥幸逃脱的话……
假如赵括、马谡已身经百战,卷土重来的话……

赵国|长平之战 英才的选择
文章插图
正文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年轻人断送了赵国——赵括。他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然而他的谋略正是梁山泊的军师——无用。按《资治通鉴》,这个故事有三大看点,一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建议,二是赵王不听赵括之母的建议,三是齐楚不救赵而作壁上观。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秦攻打赵国,地点在长平,秦将王龁和赵国廉颇交战,百战百胜。赵国眼看支撑不住,谋士便建言献策。楼昌主张言和,虞卿反对言和。虞卿是这样想的:
秦攻赵的目的是灭赵,不如求救于楚魏,扰乱秦的视听,以为赵楚魏要合纵,遂不敢轻举妄动。赵王不听,派了郑朱去和秦,赵王很高兴,以为秦接受了赵的和约请求,虞卿又说郑朱是贵人,秦接受郑并昭告天下,天下以为秦赵和,就不救赵,秦知道这一点,则更加肆无忌惮攻赵。一切如虞卿所料。

赵国|长平之战 英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