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甲午功过李鸿章:一腔热忱保大清,却用错方法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三 )


第二次谈判中,伊藤博文提出要占领山海关和塘沽炮台,并将占领的武器全部移交给日本,而这次李鸿章又说出了“如果日方固执起见。中国人民将永远不忘复仇。即使和气恢复之后,此种恶感,将深深地印于脑海,以致不能除去。”,再次用强硬的答复。最终双方以“开辟通商口岸4处,战争赔偿款2亿”签订《马关条约》。
但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并不能平息民愤,《马关条约》之后的大清王朝基本上已经失控,之前一直主战的翁同龢等人也纷纷上台,李鸿章也因为战败背锅下台,新的内阁成立也将这些矛头全部指向李鸿章。光绪和翁同龢等人认为李鸿章怯战,但即使是撤掉李鸿章,让他们派兵上战场就能获胜?
殊不知大清甲午之败在李鸿章,但也并不全是李鸿章一人责任。

方法|甲午功过李鸿章:一腔热忱保大清,却用错方法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文章插图
《时局图》中被列强瓜分的大清
【 方法|甲午功过李鸿章:一腔热忱保大清,却用错方法导致自己身败名裂】关于李鸿章在甲午之战的功过,一直到都是近代史学者们不断争议的话题,从起兵反抗太平天国,再到签订《亲丑条约》,李鸿章这一生起起落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甲午战争的失败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在洋务运动和建设海防等都有时代的贡献。
李鸿章作为能臣,顺应时代的潮流,让闭关锁国的清朝接触了世界,并为大清王朝呕心沥血,但大清的烂是在骨子里,光靠表面的“师夷之技以制夷”就能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