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曹操北伐乌桓,为何不走山海关,却选择了崎岖难行的喜峰口?

在三国史上,曹操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英豪。短短数年,曹操以区区兖州之地,先击败吕布、袁术、刘备,后力敌拥兵数十万的袁绍。官渡之战,袁绍惨败。邺城一战,袁绍二子逃亡乌桓。由此,引出了一段曹操和辽西走廊的史事。(即山海关——锦州的陆上通道)

崎岖|曹操北伐乌桓,为何不走山海关,却选择了崎岖难行的喜峰口?
文章插图
辽西走廊
当时曹操已控制北方重镇邺城,并兴修了通往幽州的水道以运输粮草,其目的就是讨伐乌桓,连带铲除袁绍二子。当时的乌桓是先秦时代东胡的后裔。公元前3世纪左右,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随后,幸存的东胡人一分为三,一部经呼伦贝尔草原退往大兴安岭北部,是为鲜卑人前身;一部经锡林郭勒草原退往大兴安岭南部的西拉木伦河两岸,是为乌桓人前身;一部则被匈奴收编。迁至乌桓山的东胡部落遂以山名为族号。因为乌桓山又被称为乌丸山,故而乌桓又被称为乌丸。汉武帝时,匈奴遭到汉军连续打击后退守漠北。在汉帝国的同意下,游牧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乌桓人徙居上谷(今怀来)、渔阳(密云)、右北平、辽东(辽阳)、辽西(义县),而汉朝交给他们的任务则是“为汉侦查匈奴动静”。

崎岖|曹操北伐乌桓,为何不走山海关,却选择了崎岖难行的喜峰口?
文章插图
匈奴西迁,鲜卑、乌桓势力扩张
东汉中后期,北匈奴再次遭受汉朝打击,主力撤出漠北。于是,大漠南北一时间处于权力真空的状态。各部少数民族纷纷填补匈奴人走后留下的空隙,乌桓和鲜卑便是其中的主力。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时乌桓就近控制了漠南之地,鲜卑则控制了匈奴人祖宗之地漠北,并收编了匈奴余众十余万部落,奠定了随后南下中原的基础。东汉末期,乌桓分为四大部落:上谷部,辽西部,辽东部,右北平部。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四部乌桓总数不下二十万人。其中,以辽西部落最为强大。公元190年,辽西部大人丘力居病死,其子蹋顿继位,总慑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部,曹操需要摆平的就是这三部乌桓人。

崎岖|曹操北伐乌桓,为何不走山海关,却选择了崎岖难行的喜峰口?
文章插图
曹操当时虽然控制了华北平原,但若想要穿过燕山,攻击乌桓总部柳城(朝阳),则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二条穿越燕山山脉,是为卢龙道、古北口道;一条靠山傍海,是为傍海道。卢龙道和古北口道修在燕山山脉深处的高山河谷,对后勤依赖极大的汉人部队考验很大。而傍海道,也就是后来从山海关——锦州的辽西走廊,却无此等麻烦。按照今人的眼光来看,已经走到无终(今天津蓟县)的曹操为何没有像清朝一样,下意识地选择辽西走廊而是走了燕山山脉呢?

崎岖|曹操北伐乌桓,为何不走山海关,却选择了崎岖难行的喜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