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
同居五百年举世无双
务川自治县涪洋镇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建筑古朴,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特色,是一处难得的历史古迹。
陈氏宗祠坐落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前进村陈家湾组,建筑面积约150余平方米,占地约500平方米。作为务川自治县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周边保留着足够的空地,显得十分空旷。宗祠建筑为瓦木结构,整座木楼建在一米多高的石砌台基之上,显得大气端庄,古朴美观。
文章图片
▲ 务川自治县涪洋镇风光
飞檐重阁,瓦面折复,宗祠在青山秀水的村寨间显得隽秀而醒目。宗祠为四合院重檐式建筑,左右两厢与下殿紧密结合一起,正殿两侧与两厢相接,留有两道侧门。上下两殿的重檐高低相对,一呼一应,相映生辉。地坝搭建六级台阶,循级而上,可以步入宗祠大门的吞口。石级两侧各置一只旧人练功的石礅。宗祠大门前的吞口呈八字形,两侧有一对石狮。大门的门楣上方挂“义门陈宗祠”匾额,两侧木质门对题写:“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举世无双”。
文章图片
宗祠的正面、两侧各有六扇花窗,雕饰窗花,颇为秀美。其中,四扇窗花乃是字牌“务川大贰”的数字图腾。分别代表“天牌”“地牌”“人牌”“和牌”,喻意“天地人和”。务川大贰上绘制代表数字的图腾,或连或漏,或肥或瘦,看似绳结,宛似虫蝶,十分特別。这是务川少数民族独创的文字图腾,没有“字”的韵味而独具民族特色,已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开宗祠的大门,从戏楼底下穿过,是一口天井。越过天井,上边是正殿,天井两侧有石块作梯,搭连正殿的檐坎。正殿的正堂设置神龛,供奉陈氏远祖牌位。两侧的木板壁上,同样挂有陈姓祖宗的牌位。正殿两侧各有一门,通往两侧偏房。正殿的横梁下侧,题有落款,楷体墨书“大清咸丰元年仲春月望四榖旦”等字样。正堂的正上方,是伸出屋顶的重檐飞阁四阿顶。重檐飞角,冲向霄云,颇有气势。
文章图片
上殿对面的戏楼,可以从两侧木梯上去,经过木栏走廊,可以走到戏楼中间。戏楼同样为重檐式结构,上置八角顶。八角顶的天平正中绘有童子图。图中童子手持书卷,书卷上书“一团和气”四字,字体变异。八角顶的侧面绘有人物、树木图案,图案中的人物或似将军征战,或似林下议事,形象生动,活泼可爱。
戏楼与正殿相对的横梁上,还挂有一块“十八罗汉”长匾。横梁上原绘的是“十八罗汉”长图,可惜年久,难以辨认,宗祠复修,人们将“十八罗汉”长匾挂在图案上面,以新补旧。梁柱穿错,庭院雅致,宗祠内充满着庄严的历史气息,忆古追今,让人心生遐想。
清朝时期,该宗祠多用于祭典宗祖,家族议事,平息争讼,教化族人;民国时期,还用于民团办公,私塾教书,传统文艺习演。解放之后,成为贫民居所,用作集体仓库,是基层单位办公,群众自娱自乐的地方。无论晚清,还是民国,它一直发挥着教育教学的社会功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它还作为专门的学校,称前进小学,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搬出祠堂,它作为当地的历史文物,静静地立在那里,让人参观、缅怀,也引来更多历史爱好者前往探访。
陈氏宗祠是陈家湾人的精神依托。陈家湾人以陈姓为主,他们以先祖功绩为荣,发展生产,勤劳上进,让陈家湾成为前进村最富裕的村寨之一。他们重视教育,奋发有为者众,百余户的村民组,在外教书、任职的有近百人。以该宗祠为起源的陈姓人,曾经出了一位武举人,是当地知名的人物。走进当地农家,他们还津津乐道他的故事。这位武举人叫陈志高,字天门,少年时即臂力过人,经勤操苦练,一百八十多斤的大刀在他手里,就像舞动一根棍子,神态自若。他还有一对练功的石礅,单只重二百八十斤,足见臂力过人。
稿源:(行走自由的花)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092293FZ2020.html
标题: 两侧|陈氏宗祠,一座老宅的百年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