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丨王磬(界面新闻驻欧采访人员)
10月28日晚间,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前后脚发布了电视讲话,宣布了德法两国自夏天以来最严格的新冠封锁政策 。一夜之间,第二波疫情的阴影全面笼罩欧洲 。
谈一点对欧洲民意微妙改变的观察 。
入秋以来,欧洲各国的确诊人数都在直线上升,主要国家日增均已过万 。封锁措施是一点一点加码的:限制集会、引入口罩义务、关闭餐厅、实施宵禁……人们并非没有预期 。有了心理准备,第一波时疯狂囤厕纸的应激行为估计不会再度出现,但要人们完全接受“无需担忧的夏日已经结束了”却仍不是易事 。在那些单日新增病例只有两位数的日子里,欧洲人曾短暂重获了出行和社交的自由,甚至生出了“生活很快会重回正常”的幻想——“你看,中国不就做到了” 。
生活可能终会重回正常,但不是现在 。那欧洲现在有什么呢?一种极度疲劳(fatigue)的情绪在蔓延 。不只是遵守防疫规定的疲劳,还有认知上的疲劳 。
科学界仍然在马不停蹄地去扩大对这个疾病的认识,但公共知识界和大众似乎已经对它失去了认知层面的兴趣 。正确的洗手方式已经普及过了,口罩的佩戴方式也没有太多可说的新东西 。报纸的专栏作家在绞尽脑汁地寻找疫情之外的写作话题,齐泽克阿甘本南希们也都不再吵架了 。公共权力与个人隐私,公民责任与个人自由,该说的话都已经说过了 。
文章图片
上个月我在采访英国作家麦克尤恩时曾闲聊到欧美抗疫的差别 。七十多岁的他是新冠高危人群,彼时已经在伦敦远郊的家中“隔离”了小半年 。老爷子提到,特朗普应对疫情之荒谬或许为美国知识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批判素材,但在欧洲可能找不到这样的对象 。大多数的欧洲政客没有在抗疫上犯下致命错误,虽然他们可能表现得也没多好 。
媒体和学界所热衷的国家间成绩对比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反正都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第一波时几乎不受影响的捷克,第二波成了感染密度最高的欧洲国家之一 。第一波时最先“中招”的意大利,在第二波初期时稳定得出奇,媒体纷纷感慨呆梨人善于吸取教训、跑来学习经验,但这种印象也只维持了短短几周,意大利的日增就破万了 。就连被长期视为“抗疫优等生”的德国,也在最近一周“沦陷” 。
最谜的可能是瑞典,这个从未主动封锁的欧洲国家,数据几起几落,曾引起知识界的强烈好奇 。每隔几天,《躺平的奇迹:瑞典到底做对了什么》、《躺平的恶果:瑞典何以沦为人间炼狱》,完全表达相反立场的标题在媒体上交替出现 。
为什么这些相近的欧洲国家会有阶段性的不同表现?检测率、ICU病床数量、口罩义务、封锁力度、央地关系……经历了小半年的抗疫,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来一些原因,但又都说不清楚 。
一个神秘的东西往往会催生一些神秘主义的解释 。前几天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讨论会上,一位年轻的荷兰观众说他已经在个人层面上放弃了防疫,不戴口罩也不会减少外出 。
“为什么要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病毒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渡如此多的个人自由呢?”他又像是在开玩笑、又满脸严肃,“说不定真是比尔·盖茨造出来的呢 。”
在许多个欧洲国家,阴谋论的信众都在扩大 。病毒是别有用心的实验室人员造出来的,疫苗只是另一个关于身体的谎言,愤怒的信众甚至还烧毁了好几座5G基站、只因相信它们会干扰人体的免疫系统 。假信息的传播者获得大量拥趸,前几天被Youtube封掉的一个荷兰网红,就在她颇具影响力的视频中称,她希望现任首相去死 。
仍然没有办法去解释和消化这些现象 。只是隐隐感到,一整代欧洲人曾经笃信的东西正被疫情加速消解,科学、理性、民主、自由……精神生活的一大片领地开始留白,需要旧的思想重新排列组合,或是创造些什么新的东西来填补 。因为人们仍然需要信仰,甚至比以前更迫切地,想要去抓住点什么 。
稿源:(界面新闻)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031b93D2020.html
标题:界面新闻|王磬:疲惫,极度疲惫!疫情反复让欧洲知识界信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