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不能放弃啊!”勇叔的女儿李静(化名)在全国最顶尖的大学里学习材料工程 , 今年研究生三年级的她即将毕业 。 爸爸生病的这段时间 , 她暂时“搁浅”下毕业实习与找工作的计划 , 四处在互联网上搜与“短肠综合征”相关的研究文献与新闻报道 。
35岁的李军其实被父亲突如其来的疾病打“懵”过 。 到了上有老下有小、肩上责任最重的年纪 , 父亲没生病前 , 他每天从上午10点到晚上 10点守在店里 , 就是希望能多赚点钱 , 让家里人轻松一点 。 谁曾想 , 这平凡充实的日子 , 一去不复返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李静留意到小肠移植是治疗包括短肠综合征在内的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 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与小肠移植中心主任吴国生教授联袂开展的多台全国、乃至世界首例的各类小肠移植手术 , 为“无肠”“短肠”患者带来福音 , 她迅速与浙大一院小肠移植中心取得了联系 。
8月初 , 李静和嫂子专门从石家庄赶来杭州来“踩点” , 接触到移植父亲2.5米小肠并顺利康复的瑞安小伙孔鸣(详见→浙大一院完成浙江首例亲体小肠移植 56岁爸爸献出2.5米小肠为救儿子正常吃饭 )、共享2米小肠的桐乡姐妹花方方和圆圆(详见→桐乡“绝世好妹”2米小肠换姐姐一条命! ) , 这些已经痊愈并定期复诊的病患 , 为他们全家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
值得一提的是 , 勇叔单位里的有位老同事 , 多年前移居美国 , 李静辗转打听到他那里 , 也得到了支持和肯定的回应——原来 , 包括小肠移植、肺移植、心脏移植、肾移植、肝脏移植等在内的浙大一院大器官移植团队的技术水平 , 在美国的医疗圈里也颇有名气 。
勇叔生命枯竭的速度 , 已经不允许他有太多犹豫和等待 。 他1.8米的个头只剩下120斤 , 黄疸等并发症将他折磨得全身没有力气 。 紧接着 , 家人带着他从蔚县赶来浙大一院求医 , 希冀通过小肠移植挽救勇叔的性命 。
一双儿女争着给父亲捐肠
吴国生教授认为 , 亲体小肠移植具有组织配型好、可以择期施行手术和器官缺血时间短等优点 , 可以降低严重排斥反应和术后并发症 。 他的临床实践证明 , 亲体小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只有20%左右 , 远低于脑死亡患者的捐献(80%) , 术后长期生存的病人越来越多 。
“所有亲戚都避之不及!借钱给爸爸治病都不愿意 , 更别说请他们捐小肠了!”李军说 , 父亲本来并不想让他和妹妹去冒险 , 而是想求助于他另外五个年纪相差不大的兄弟姐妹 。 但听到“移植”二字之后 , 这些人都缄默了 。
“我们全家都去配了型 , 商量着谁能配上谁就捐 。 ”李军说 , 等待捐献肠源不仅时间久、费用也高 , 父亲根本等不起、也拖不起 , 于是妈妈和他们兄妹都相继做了配型 。 勇婶的血型与勇叔不相配 , 但兄妹俩都与父亲配型成功 。 为谁捐肠 , 兄妹二人僵持不下 。
父亲辗转多家医院 , 历经多次手术 。 每次站在手术室门口 , 身高2米的李军好像一下子缩小到蚂蚁大小 , 对命运感到深深地无力 。 他和妻子的生意时好时坏 , 女儿读书还要大笔的学费 , 他是全家的“顶梁柱” , 如果手术出现意外怎么办?李军整夜睡不着觉 , 回想起小时候和父亲逮蚂蚱、抓麻雀的趣事 , “我还能唱上一两句戏 , 都是我爸教我的!”勇叔在鬼门关徘徊时 , 他曾暗自发誓——“只要能救爸爸 , 让我干什么都愿意!”老天爷似乎听到了他的祈祷 , 怜惜地把勇叔从生死簿上往后延了一延 , 李军想要抓住这次小肠移植的机会 , 救回父亲 。
考虑到27岁的妹妹还未就业、结婚 , “身上留那么大的一道伤疤以后怎么嫁人?入职体检通不过咋办?”李军没多犹豫 , 毅然决定割肠救父 。
“移植是有风险 , 可这是救爸爸唯一的希望 。 我不救他没有人救他 , 我们留着相同的血 , 我不能看着爸爸去死 。 ”李军说 , 他做出捐小肠的决定并不艰难 , 因为根本就没有退路 。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 , 军人都是由钢铁铸成的 , 真要上阵报国尚且不怕 , 为老爸取肠子有什么可怕的?!”李军觉得自己这么大的个子 , 小肠一定也比别人长一些 。 “说不定能给爸爸移植3米!”
稿源:(浙大一院)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10Yb4092020.html
标题:小肠|捐我的!不,用我的!58岁无肠父亲命悬一线,退伍儿子和名校学生女儿却吵开了…(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