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2011年重修之后的文宗阁
三、北斗错落长庚明:“天一阁范式”
在“四库七阁”之外 , 针对天一阁自身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 。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则结合文字、图像等历史记载 , 发表了对天一阁历史环境的还原推测和演变研究成果 。他指出 , 探究天一阁的历史环境 , 不仅有利于对其私家藏书楼价值的表述 , 也可以为未来天一阁新馆的规划以及类似建筑的维修保护提供参考 。
【澎湃新闻|“四库七阁”与天一阁:皇家藏书楼为何建成江南民居模样?】他重点讨论了明中期到清代约260年间范氏司马第的四至范围 , 制作了模拟复原图 。并从中分析藏书楼和私宅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地择东南——因东南角相对开阔 , 进出方便 , 又考虑到东南角是文昌位 , 与风水五行吻合;附加庭院——因为无论是“四库七阁”还是天一阁 , 藏书楼都是后来增加的建筑 , 需要在一个相对空旷且独立的场地 。
文章图片
张亮考证的司马第范围
张亮还考察了近代以来天一阁附近的环境格局 。1933年的天一阁大修奠定了现在天一阁的基础格局 , 后来逐步建设东园、纳入范氏故居、范氏余屋、秦氏支祠、建设南园和书画馆等 。他指出天一阁是不断生长的模样 , 但仍暗合了原来范钦的思路:地择东南 , 相对独立——例如陈从周设计东园 , 便是尽量让游客往东园汇聚 , 独立于书库 。
未来天一阁博物院还将向南扩展 , 张亮表示 , 天一阁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是:如何在新馆建设和老馆提升改造中 , 强化天一阁私家藏书楼基因 , 形成与藏书文化相协调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郑殷芳从世界遗产语境探讨了对天一阁遗产价值的认识 。她指出天一阁藏书及其管理理念、天一阁的建筑形式及园林景观 , 在我国藏书史、建筑史和文化史上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地位 , 其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应当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保护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关于世界遗产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天一阁的遗产价值 , 天一阁基本符合世界遗产标准(iii)——见证价值”、世界遗产标准(iv)——典范价值” 及世界遗产标准(vi) 。天一阁自创建以来 , 其建筑和园林基址未曾改易 , 建筑形制和园林景观因循旧貌 , 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较好 。她建议做好天一阁申报世界遗产及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登科录等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准备工作 。
与会学者在讨论中表示 , 这些一脉相承的藏书楼各有不同命运 , 比较性的研究为大家打开了视野 。而作为研究者、管理者 , 在过去并没有专门针对藏书楼的研讨平台 , 彼此之间也不熟悉 , 不少与会者在这次会议上是初次见面 , 因而更感受到交流的重要性 。
最后 , 与会学者通过了关于“天一阁范式”藏书楼的共识 , 认为天一阁深刻影响了数百年来官私藏书楼的发展 , “南北七座皇家藏书楼仿照天一阁制式而建 , 与江南一批私家藏书楼交相辉映 , 其影响甚至远播日本、韩国等东亚汉文化圈 , 在海丝之路中体现了文化价值 。这些古今中外的藏书楼共同构成具有独特思想、建筑、艺术、人文、美学价值的“天一阁范式”藏书楼体系”;而“研究传播以“天一阁范式”为核心的传统藏书楼 , 能激活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推动传统藏书楼的保护与发展 , 成为中华文化与民族记忆的永久见证” 。学者们建议 , 以“天一阁范式”为纽带 , 加强天一阁与《四库》七阁以及各地现存藏书楼管理机构的联系 , 建立以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协力保护、广泛弘扬为宗旨的保护与传承的合作机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稿源:(澎湃新闻)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110Yb5632020.html
标题:澎湃新闻|“四库七阁”与天一阁:皇家藏书楼为何建成江南民居模样?( 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