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经济|1962年人民日报批判“双十一”

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 , 各路商家的手段可谓层出不穷 , 蚂蚁花呗 , 满减红包 , 分享提现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罢了 , 背后的逻辑在58年前就被人民日报一语道破——买买买 。消费者的购买力越萎靡 , 商家的手段就越刺激 。电商盛宴越是轰轰烈烈 , 那它的惨淡收场也就越来越近了 。
民生经济|1962年人民日报批判“双十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信贷 , 是由银行、专业金融机构、商业资本家或其它社会组织 , 提供给消费者或提供给出售消费资料的商业组织的一种信用 , 以便消费者购买消费资料或作为各种生活开支之用 。在美国 , 这种制度已有多年历史 , 但是它的特别发展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这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战后 , 资本主义总危机进入了第二阶段 , 美国经济愈来愈动荡不定 , 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 , 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爆发 , 国内市场萎缩 , 垄断组织企业普遍感觉销售困难 。在这样尖锐的资本主义矛盾之下 , 垄断资本就尽量利用消费信贷来推销滞销商品 , 制造经济上的虚假“繁荣” 。消费信贷侵占到劳动人民的未来收入 , 它既为资本家开辟新的利润源泉 , 同时又恶毒地使劳动人民奴役于这个或那个资本主义企业之下 。
【民生经济|1962年人民日报批判“双十一”】在1939年 , 美国各种形式的消费信贷只有七十二亿美元 , 其中分期付款占四十五亿美元;1945年消费信贷总额也只有八十三亿美元 , 到1961年8月已猛增至五百四十八亿九千万美元 , 其中分期付款占四百二十六亿四千万美元 。据前几年的统计资料 , 美国人民对消费信贷的负债额每年每人大约是二百五十美元 , 每八美元收入中就有一美元要用来清偿债务 。这样一笔庞大债务的对象大都是收入仅能糊口的家庭 , 例如每年收入在三千美元以下的占借款的33% , 三千至七千五百美元的占50% , 七千五百美元以上的占17% 。消费信贷债务的增长证明了 , 美国劳动人民为了购买日用消费品 , 已经愈来愈没有能力用现金来支付 , 而不得不靠消费信贷来饮鸩止渴 。
民生经济|1962年人民日报批判“双十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消费信贷在美国尽管是花样百出 , 但基本方式不外是两种 。一种是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一次还清的个人小额借款 。消费者可以利用这笔贷款来购买他需要的消费品或支付其它费用 , 如医疗费等等 。另一种方式是分期付款 , 它是消费信贷中的主要形式 。它的做法是消费者先付出一部分款项(称为期初交付款) , 就可以买回他所需要的耐久消费品和半耐久消费品(资产阶级统计学和经济学对于消费资料的分类名称:能使用三年以上的消费品称为耐久消费品;使用六个月至三年的如皮鞋、衣服等称为半耐久消费品) , 其余部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陆续分期偿付 。这个办法照理讲是不差的 , 因为它可以便利一些收入较低的劳动人民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 , 同时又可使百货公司等借此机会推销商品 , 加速商品流转 。但这样一种原可促进社会繁荣和增长劳动人民物质福利的办法 , 在美国腐朽的社会制度之下 , 已经变了质 , 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 并且已成为垄断组织掠取高额利润的手段和制服劳动人民的工具 。
在美国 , 一般人购买汽车、电视机、电冰箱、家具、照相机、自行车、房屋、各种日常用具、衣着等 , 大都是采用消费信贷 。偿付房租、支付医疗费用、缴纳税收以及假期国外旅行 , 也可以采用消费信贷 。甚至在洛杉矶的街上 , 还出现了葬礼分期付款的广告 。在美国发放消费信贷的机构很多 , 例如商业银行、专业金融公司、百货公司以及其它代理商和零售商都经营这种业务 。此外 , 还有什么个人放款公司、信用合作社等等也都从事这种信贷 。尽管它们机构不同 , 信贷条件和资金来源也不一样 , 但是做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现在让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 来看看资本家是如何靠消费信贷来发财致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