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冠脉支架大幅降价 医疗器械“水分”被挤后如何平衡价格质量( 二 )


正是由于认知度不高,所以人们往往对器械贵没什么概念 。而在医改尚未启航、医疗体系尚不健全的年代,器械要价之高,相比于药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近年来,相继曝光的一些医疗领域腐败案件,揭示出一条流通环节“黑色利益链”——从厂家、中间流通商到相关医生,都有可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比如,有医院某科室按照国内耗材30%、进口耗材25%、关节脊柱类耗材20%、创伤类耗材30%的比例,多次账外非法收受供货商回扣,这些“水分”最终都由患者与医保基金来买单 。
以冠脉支架为例,冠心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小巧而精细的冠脉支架,是这一手术中最为关键的耗材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血管,将动脉壁撑开,使血流恢复通畅 。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冠心病(PCI)手术量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100万例,年增长速度为10%至20% 。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霍勇曾公开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总病例数已达915256例,比2017年增加近16万例,近5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5.03% 。随着冠心病介入例数的飞速增长,人们对冠脉支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产支架价格约为8000元至12000元;进口支架价格约为18000元至20000元 。
虽然近年来支架手术可以部分报销,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费用依然较高 。
多位心血管病专家告诉《法治日报》采访人员,目前国产支架的生产工艺完全比得上进口支架,因此绝大部分医生都会建议患者使用国产的,除非患者需要的支架型号特殊或患者要求,医生才会使用进口支架 。
“这次国家医保部门的集中采购,之所以选择冠脉支架先“开刀”,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冠脉支架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且属于“水分”比较大的一类高值耗材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在接受《法治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据了解,冠脉支架的成本并不高,在医疗机构动辄万元以上的价格,大部分“水分”都集中在流通环节 。
钟东波曾对媒体称:“虽然冠脉支架价格均价1.3万元,但实际上打包给代理商的价格也就在2000多元,中间那部分完全是流通费用 。现在我们大量直采生产企业,有明确的使用预期,药械公司就可以不用去做推广 。这个钱省下来,企业公平合理的利润空间还是有的,而且比一般产业可能还要高 。”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也解释说:“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普遍,医疗器械用量小,且是市场定价,所以更多还是流通领域的问题 。医疗器械的供需之间是单向的,不存在市场选择问题 。因为医疗器械进入医院后,医院给病人做手术时需要使用器材,一般医院有一两个厂家的器械就了不起了 。”
“厂家生产出某种医疗器械,经过中间商批发,最后进入医院 。所以在中间环节,可以限制医院的加成价格,但其他中间环节基本无法限制 。并且现在中间环节较多,每一环节都在加价,很多厂家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营销,所以价格就上去了,进而形成一种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 。”刘鑫说 。
创新产品缩小差距,国产替代挤掉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昂贵的高值耗材不止冠脉支架一种,为什么冠脉支架会成为全国性耗材集采的“先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含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关键逻辑:国产替代 。
据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国产支架的市场份额超过75%,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医疗和赛诺医疗四家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且比例相当稳定 。
但同时,目前大部分医疗器械及耗材都面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专利控制,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下游采购,基本没有选择权 。神经介入器械、手术机器人、人工关节等高精尖领域的专科耗材,国产和进口的比例几乎倒置 。除了耗材之外,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也由外企垄断,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均为国外品牌所占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