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下田频繁像吃饭 365天基本都在田里( 二 )



按关键词阅读:

  “袁老师经常说,水稻专业是一门应用科学,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说,对于专攻栽培技术的自己来说更是如此,“下田就跟吃饭一样频繁,夏秋在湖南的基地种田,冬春在三亚的南繁基地种田。一年365天,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在田里。”

  然而,与一般农民可根据经验种田的情形不同,李建武面对的是每年几百个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可循,且不同品种特性不一,种植方法也不同,“就好比带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照料”,他必须把品种的特性一一研究清楚,一边种植一边摸索播种期、肥料用量等参数,将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发挥出来。

  有时,为了检验品种的适应性,还要把一个品种种到不同气候区域。在验证超优千号(湘两优900)的适应性时,李建武曾经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种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种下来,全国各地水稻种植区的日照天数、光照条件、海拔高度、容易得什么病虫害都了然于胸。

  栽培技术,最终要用来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也因此,李建武与农民打交道最多,在他的微信通讯录里,大部分都是水稻种植户。然而,由于一些杂交水稻品种的种植方法与传统水稻相差较大,要让农民改变几十年形成的种植习惯并不容易。

  2013年,李建武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的试验田基地搞“Y两优900”杂交水稻产量攻关,这是一个新品种,与传统水稻相比,肥料用量要高出很多。第一次去做指导时,李建武把种子和相配给的肥料都分发给了农户,并讲解了种植要点。然而,由于与传统种植经验相差较大,再加上李建武还是个“毛头小子”,农户们怎么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还偷偷把肥料藏起来种菜。眼见着效果出不来,李建武索性在当地住了下来,自己也种一块田,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到了收割时,李建武种的水稻比当地农民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公斤,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

  育种

  “搞水稻育种的都是雕塑艺术家,每粒种子都要精雕细刻”

  与我们见面前,胡忠孝特意洗了澡:刚下田回来怕身上有味儿。如果不经人介绍,很难想象站在眼前的这个皮肤晒得黝黑、身形干瘦的人是出生于1982年的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

  胡忠孝现在在杂交水稻中心干着两份工作,一方面做杂交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育种研究,一方面为《杂交水稻》期刊编审稿件。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看稿子,看到六七点钟,天差不多亮了,就背上挎包下田。白天下田,晚上编稿,是他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

  “我的理想就是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种子。”胡忠孝说,“这是为我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为中国的几亿农民。”

  胡忠孝出生在湖南郴州莽山山区的农村,“从小家里就靠山里几亩稻田过活,那里自然条件不好,农民很辛苦。”胡忠孝说,山区里引水灌溉很不方便,经常要半夜沿着水渠查看水情,防止被别人半道截留。高考那一年,有一次他夜里跟着父亲去“守水”,父亲忽然叹息道,“要是有一种不用浇这么多水、又高产又好吃的水稻该多好。”

  父亲的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在当年高考填志愿时,原本想学航空航天的他毅然在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本来儿时的理想是‘上天’,没想到变成了‘下地’。”回想起当时的选择,胡忠孝表示,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育种,是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种子,不仅考验着育种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更极大地考验耐心。“从设计育种方案,到成果最终被认定,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十来年时间,周期非常漫长。”胡忠孝说,同时,培育一个综合性状好的水稻品种,不仅要考虑产量,还要考虑抗病性、适应性、米质口感等诸多要素,一个因素没兼顾到,都得隔年从头再来,“每一步都要迈得扎扎实实”。


稿源:(澎湃新闻)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492222.html

标题: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下田频繁像吃饭 365天基本都在田里( 二 )


上一篇:情侣感情破裂 女子报假警称前男友偷走了8万块钱

下一篇:丽江三大古镇,这个具有江南风情,面积最小的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