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冰:从“大西洋时代”到“太平洋时代”(附视频和PPT)
《高红冰:从“大西洋时代”到“太平洋时代”(附视频和PPT)》系傻大方资讯网小编转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回顾2017年第二届新经济智库峰会,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的主题分享《远见2046》曾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30年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高红冰的观点是:2046年,公司会慢慢边缘化,平台会崛起,平台会变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我们要告别公司,拥抱平台。(详见《数字经济2.0报告——告别公司,拥抱平台》)
1月16日,在阿里研究院和中国远见智库论谭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新经济智库峰会上,与会者深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机制,高红冰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有趣有料的新洞见?
“过去的五年发生了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大迁移,以大西洋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了以太平洋为中心的经济,工业经济创新正在不断地被数字经济创新所替代,经济范式的大拐点已经出现。”高红冰断言,“数字经济体乃至智能经济体将成为中国对信息时代的‘文明级贡献’,未来最大的数字经济体将出现在中国。”
以下为高红冰在第三届新经济智库峰会上《穿越数字黑洞》主题分享的现场实录。
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明天会怎么样,再往前会怎么样?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穿越黑洞。
黑洞是一个天体的现象。天文学上讨论黑洞的时候,讲的是所有的物质在黑洞面前都会被吸进去,包括光子。光这么快速奔跑的物质都逃不了黑洞,那么今天我们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于人类而言,是不是也像黑洞一样?
我们能不能逃离这样的黑洞现象?甚至我们能不能穿越黑洞重新塑造人类的未来?
到底未来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机器为中心,还是人和机器共生?我们都需要思考。人究竟在这个当中会变成怎么样?也需要我们作出选择,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或者我们能不能够作出选择。
在技术大革命面前,人类究竟会怎么样?回到经济层面讨论,我们穿越数字经济黑洞引起思考,我们看一看我们今天这些困惑或者思考,我们怎么去锚定,怎么去定位我们的这些想法?
数字革命如何重塑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范式?在数字黑洞面前,什么是我们出发的原点?
站在现在看过去
30年前发生了什么?
我们找一个节点来看这个事情。在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1987年由当时兵器工业部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的王运丰研究员和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一起撰写的,非常有意思,叫“越过长城,走向世界”。因为长城在中国文化里面是被当做有地理管辖权的疆界, 这第一封邮件希望我们能够走出国门,打破这个疆界。
当时他们使用的是我们现在看起来非常落后的计算机,连接速度大约是几k,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发出去以后,居然经过了七天这封邮件才到了德国,这是30年前的现象。
70年前非常重要的节点,是1947年肖克纳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因为有晶体管,才会把我们今天“0101”这样的比特量化出来,才能让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记录我们今天所谓的数字经济,才可以建立今天的数字经济。
让我们看一看1987年以前发生了什么?1987年以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节点是TCP/IP协议的发明以及Intel的商用微处理器。这些伟大的发明,为微型电脑、互联网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7年往现在走,又有哪些重要节点?1994年,中国第一次通过一条64k专线全功能连接到了美国的全球互联网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1995年底,中国整个上网的用户大概有5万人,其中大部分人是通过56K的Modem拨号上网的。
1994年以后发生了什么呢?中国互联网的大革命开始了?我们看到,“WWW”进一步地应用开来,后来出现了很多技术公司,并将互联网推向商业化。之后,这些互联网公司形成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发展,推动技术进一步使用。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1997年美国商务部提出“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站在现在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
回顾这些时间,我们可以看到在2016年、2017年这两三年的发展当中出现了很多我们今天引以关注的话题,美国提出了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国同样在跟进这样的计划。
而1997年7月份全球人口当中的50%以上的人,也就是将近40亿人口接入了互联网,阿里巴巴的平台交易量也跨过了3万亿,阿尔法狗也在围棋方面打败了人类。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地涌现,都在变得纷繁复杂,让我们眼花缭乱。
进一步细看这些背后的变化,我们还发现了什么?我们能看到,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到了趋近饱和的状态,但是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未来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基本上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的增长速记仍然保证在两倍于发达国家的状态,所以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我们看一下,互联网接入的背后,很重要的数据是互联网的商业化。今天全球大概10%的零售业消费额是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的,转向了互联网,所以今天商业化的互联网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当中扮演了从前菜变成了主菜的角色。
从“大西洋时代”
到“太平洋时代”
在过去五年,发生了什么事情?2013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里面,北美有九家,欧洲有一家;七家来自于传统的行业,三家来自于网络科技公司。这是“大西洋时代”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为主的状态。
但是到了五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八家是美国的公司,两家是中国的公司,欧洲公司没有了。其中传统的公司和新经济公司正好换位了,传统的只有三家公司,而且基本排在第七八九名,前面的一到六名都是网络经济公司。
由此,我们可以基本上断言,过去的五年发生了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大迁移,以大西洋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了太平洋为中心的经济,经济范式的大拐点已经出现。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我们也看到,在潜在的会对未来网络公司产生颠覆的独角兽公司,基本上被美国和中国各一半进行分割。
我们还会看到,在比较美国和中国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太平洋时代,美国把汽车进一步产业化,美国最大的一个创造是把汽车变成了国家基础设施,变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中国,手机充当了这个角色,手机不断地在普及,也变成了国家的基础设施。所以,中国是一个手机上的国家,而美国是一个汽车上的国家。
比较我自己拍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我去年5月份在美国拍到的照片,那是美国共享自行车的模式。到过纽约的人,大概都会观察到这个现象,在固定桩上用信用卡插到卡槽里就可以把这个自行车打开并骑走。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还看到,在美国的共享自行车上,背上还背着一个刷卡器。可见,美国是基于Visa的支付手段来做共享自行车。而在中国,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们是用扫码、移动支付这样新的创新体系来做共享自行车。
由此可以分析,美国处在基础设施完善、发达成熟的阶段,它的技术应用以比较缓慢的速度在进行,而中国处在一个跨越发展的阶段里面,所以技术快速地普及到所有的用户群当中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人们广为拥抱和接受的基础设施。中国7亿网民、7亿移动智能用户造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全球的数字经济现象。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发现随着技术应用不断地迭代,不断地形成大的平台经济的企业,这些平台型的经济体也会进一步把市场上创新的技术吸纳进来,进一步把它商业化,最后通过商业平台、应用平台推到全社会,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
我们看到中国这样一些创新的机制、创新的方案,今天也正在变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应用,也更适合这些“一带一路”的国家。像亚洲的Lazada,阿里收购它之后,进一步把它普及化。我们看到了印度版的支付宝叫Paytm,也看到了泰国版的淘宝,还有马来西亚的eWTP,还看到了更多的共享汽车也在欧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应用,我想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种独特的非常有意思的经济现象。
大企业
不创新就会死
在这个经济现象的背后,我们还想回到企业这个层面上来看。有人说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会形成寡头的垄断和集中,但是大家请看这张图,我想这不是事实。
在2000年前后,在硅谷,最伟大的公司,最蒸蒸日上的公司是谁呢?是Yahoo。请问今天Yahoo在什么地方?当时在中国,90年代末期2000年初,在中国最风光的企业是谁呢?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公司。当时,大家都认为只有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其他没有了。但是紧接着后面BAT起来了。
BAT起来就是终局吗?不会是终局。后面还有大家刚才看到的大量的在桌子下面的独角兽公司。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高频次地进行,已经不是工业经济时代,靠规模比较缓慢起来的状态,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公司,又不断推倒原来的大企业,这就是市场当中发生的一轮又一轮的变化。
我相信,随着这新一轮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不断地在推动,新的创新公司会不断地涌现,今天在市场上的既存在的大企业以后一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一条能保证它活下去,那就是创新!而不是靠自己的优势去维护自己的地位。
所以接下来的发展和发生,不管是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在企业的层面上都会大量涌现这些创新的企业,形成这些规模化的企业,而后面又一轮再冲上来把前面的推倒,把它边缘化掉。
太平洋时代新物种:
数字经济体
我们看到在太平洋时代出现了新的物种,姑且我们把它叫做数字经济体,这个数字经济体我们找一些代表性的案例来看,我们会发现,阿里巴巴的交易额超过3万亿的时候,它大概可以和沃尔玛全球——工业经济的巨头来做一个比较。当它达到这个规模的时候,沃尔玛已经没有增长,但是平台经济体还继续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在增长,FaceBook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20亿,甚至微信用户也达到了9个亿。
那么,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平台经济体或者叫数字经济体最大的一个现象是形成了超级的巨型的市场,复杂的多用户的网络和主体进行连接,而这种连接是以一种社会化的分工体系进行的,而不是用计划的方式去进行的。
当然在这个经济体上面它也不断地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岗位和机会,阿里巴巴经济体就给这个市场和社会创造了3300万的就业机会,Facebook也为它的用户和商家创造了450万的就业。
那么,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还有各种创新的治理模式在不断地涌现,所以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数字经济体不断呈现的时候,它跟过去我们讲的公司有巨大的差别。
这个新物种的不断的发展,值得我们去观察、看待。那么,怎么看待数字经济体?我想它有三个主要的特点:第一个就是连接。这个连接不是简单地把商家和消费者进行连接,而是把平台上几乎所有的商业要素进行大规模地连接,甚至还跟物理世界进行连接。
平台扮演了这个连接的基础设施作用,而数据和账户变成他们连接提升效率的主要的工具和手段,甚至数据变成平台连接支撑新的生产要素。就像过去的土地或者工业里面的金融投资一样,变成了基础的生产要素,我想这是数字经济体可以去进行进一步解剖和深入研究的三个要点。
数字经济体开启
普惠新世代
我们还可以看到,数字经济体今天也在进一步驱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而中国经济在过去的40年里面由于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高速的增长。这种趋势和沃尔玛全球的增长和阿里巴巴零售经济体的增长相似。
这种强相关性,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数字经济体正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正相关的推动作用。
我们回望一下,200年前出现公司的时候,我们去拥抱这样一个创新的制度的建设,这个新的制度的出现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因为拥有公司,有这样股份制的结构,使得可以聚合社会的资本,把那些创新的工业技术包括汽车、化工、电力技术普及到社会当中来,但是它的受益者是当时由少数的大公司和少数的发达国家去占领的。
我们今天回到五十年前走过的这场数字革命,重新去看待它的时候,我们发现今天的数字经济进一步在变成让更多的人可以去受益。我们的智能手机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我们的云计算可以让更便宜的计算能力,让边缘的人群和小企业使用,我们的网络零售也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平台,甚至让一个农村的人可以购买这个商品,和在北京市的市民一样,达到包容和普惠的一个角度。
我们还要去看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带来了挑战,带来了问题。我想穿越这个数字黑洞,对企业而言、对商业而言,必须要看到这三个问题:第一个,产业的重构;第二个,组织的重构;第三个,价值观的重构。
很多人只看到了第一个重构,看不到后面两个重构。我们来讨论几个有趣的问题,到底是谁打败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是谁打败了出租车?又是谁淘汰了康师傅的统一方便面?
当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时候,安卓出现的时候,让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手机制造商们出局了;当出现了美团和饿了么,我们发现康师傅统一方便面的市场份额慢慢地就减少了。
同样,是谁把尼康和佳能打败的?是用户喜欢的2000万的柔光的双摄自拍手机。单反相机又起来了,为什么?淘宝的商家为了把商品更好地表现给消费者,他们购买单反相机拍照,所以单反相机市场被重新激活。
所以,过去想不到的事情在一个新的经济现象当中,产业不断地重新被构造。
组织的重构怎么去理解呢?原来是一个中心的组织结构,后来渐渐地变成了多中心的组织结构,随后我们又发现,互联网的TCP/IP协议(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用分布计算、用包交换的方式,使得网状的连接变成一个整个底层基础设施的一个存在。
组织这样演变的时候,我们发现对于个体的组织,那些Z世代(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00年后出生的人,他们又被称为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们、那些小企业们,独而不孤,他们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可是他跟周边的人在物理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连接。
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的组织层面已经是微型化公司,而过去只有大公司才能做这件事情。对于组织和组织的关系而言,我们会发现,像双十一的时候,人人都是“杨贵妃”,天天“无忧荔枝来”。过去杨贵妃要得到荔枝,需皇帝下令去很远的地方用很昂贵的成本去把荔枝运回来,但是今天每天超过一亿只包裹跑在路上,你试想一下,是什么样一个网状的沟通方式让这样一个现象出现?
所以,新的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新的一个网状体系重新产生以后,让更多的商家、消费者和服务商们重新组合、重新塑造,也重新产生了新的信用网络体系,而这个体系不断地被账号、被手机记录,形成他们各种的连接,构成了他们的身份价值。
我们再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去进行价值观的重构。我们看到宝洁的价值观——“我们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以美化消费者的生活。”沃尔玛全球的价值观是“为顾客省钱,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但是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阿里巴巴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谷歌提出 “不作恶”,FaceBook提出“连接全球70亿人口”。
这些话术的背后,我想他们的价值观的主张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以封闭的价值链方式塑造,后者则突出数字经济的价值观:开放、分享、透明、责任,所以价值观的不同带来整个组织的重构和产业的重构,所造成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那我们今天,在回顾过去这30年、70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面临了很多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阿尔法狗打败了人,有eWTP提出来了,有阿里巴巴的交易额超过3万亿,有微信用户过9亿。人工智能技术会帮助我们寻找更好的未来,但是也产生了很多像隐私的问题,像数据泄露的问题,像很多很多的挑战都摆在我们身边。
展望2030年
关于数字经济体的几大预测
到底,面对未来,我们怎么走?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穿过这黑洞,会抵达什么样的彼岸?我认为,面向2030年,有几个判断或者说是预测,可以提出来。
我坚信,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全球十大市值公司肯定会全部来自数字经济体,而不是来自工业经济,今天有的三家工业经济的企业一定会出局;会有一半以上的公司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甚至会有超过2万亿、3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出现;未来的十大市值公司里,可能中国和美国会各分割这一半的市场份额;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体将会在中国诞生!
这些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宏观层面的东西。当然,现在大家用财富500强来标注GDP增长,标注社会的整个价值贡献,未来可能也会换成全球50家平台经济体来作为整个的一个标度。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经济体会为全球提供17亿的就业机会。
我们有理由去相信,随着不断发展,数字经济体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动机,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和升级,而这个转型升级的背后会创造出一个包容的、开放的、分享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的出现。
我想技术是两面性的,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但是数字经济体在塑造它的新的价值观的时候,锚定了这个技术应用的正向效应。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新的经济收益,同时数字经济体的创新者们,不断地在主张,给到更多的人群,创造更多的价值,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帮助别人,为了创造别人的价值来获得自己的成功。
所以我认为,穿过数字黑洞,我们更重要的是重新启动自己的认知,重新用新的思考方式,在回望过去的30年、70年,顺着技术发展的过程,再看未来30年我们会走到哪去。但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仍然在不断地颠覆和晃动当中,我想,人始终是有办法解决人类的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演讲PPT《穿越数字黑洞》
DT时代 共创新知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阿里研究院
在这里读懂未来
阿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aliresearch
欢迎投稿:aliBR@alibaba-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