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人24小时替班照顾1000多只猴 轮流买菜做饭

小编嘚啵嘚:《17人24小时替班照顾1000多只猴 轮流买菜做饭》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原标题:17人24小时替班照顾1000多只猴轮流买菜做饭

  17人24小时替班照顾1000多只猴 轮流买菜做饭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被护士抱在怀里

  1997年,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而后,猪、牛、马、羊等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猴子、猩猩等的克隆一直难以实现。20多年后的今天,克隆猴终于在中国实现,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巩固了中国科学家主导“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地位。这一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是怎样诞生的?对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提供了哪些启示?下一步应如何促进世界前沿重大突破持续涌现?记者专访了该科研团队。

  精炼高效的攻关团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诞生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而今,这个大院里再次诞生惊艳世界的克隆猴。

  取得这些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什么?“精炼高效的攻关团队。”担任19年中科院神经所所长、同时兼任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的蒲慕明院士说,一个前沿世界难题的重大突破需要许多人精诚协作。“世界生物科学界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高效攻关团队,科研成员要把团队攻关任务和目标放在个人得失之上。”

  中科院神经所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至今清晰记得从蒲慕明院士那里“领命克隆猴”的一幕幕。

  2012年,乌镇灵长类研究研讨会,蒲慕明跟孙强说,2002年起,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就在攻关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但都未成功。最接近的一次是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在给代孕猴妈妈胚胎移植后的第81天发生流产。“猴子怀胎160天左右,美国科学家还差一半就成功了,我们也很有希望、只要做好剩下的一半。”

  然而,剩下的“另一半”却远比想象艰难许多。跟小鼠相比,猕猴体细胞移植技术难度更高,流产、早产、夭折更是常有的事。在没有现成平台和猴子基地的情况下,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租用了位置偏僻的非人灵长类平台。那里没有食堂,17个人要轮流买菜、做饭,24小时交替值班,日夜照顾1000多只猴子。

  “克隆猴成功靠的就是这样一支精诚合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团队。”蒲慕明说。

  “土鳖”不输“海龟”

  克隆猴科研团队的两位核心成员,第一作者刘真和通讯作者孙强都是没有任何留学经历的“土鳖”。“这两位科研人员都有非常好的机会去国外顶尖实验室深造,回来就能申请

  青年千人计划,拥有不菲的科研启动经费。”蒲慕明说。

  然而,他们没有做“海龟”,而是选择留在国内做科研。

  “假如我去美国最好的实验室,导师是不会让一个新来的博士生做克隆猴工作的,因为20年来,全世界最好的实验室都没攻破。”刘真说,另一方面,出国留学也可能不敢做这么重大的课题,因为一旦失败、发不出文章,将直接影响顺利毕业、“青年千人”申请、回国科研经费体量,这些都会让人选择“渐进性创新”,即在前人基础上,增加一点新元素。这就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为什么不少青年科研人才在创造力最强的年华跑到国外做科研?为什么国内科研机构普遍缺乏博士后这一主力科研力量?”蒲慕明问。

  “因为导向一度出现了偏差,海龟意味着体面的头衔、充足的经费,而土鳖往往一无所有。中国科研实力飞速发展到今天,土鳖已不输海龟。应尽快出台激励政策,积极鼓励本土青年科研创新人才留在国内。”蒲慕明说。

  领跑需要胆识

  什么成果算是重大突破?蒲慕明认为,重大突破必须要开创新研究领域或者在既有研究领域获得里程碑式成果。目前,大多数科学家都在做渐进式创新,即便是《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的文章也以渐进式创新为主。

  事实上,每个科研领域都有众所周知的重大未解难题,为什么出自中国的重大原始创新依然有限?克隆猴科研团队认为,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胆识和冒险精神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我们的科学家应该用胆识和魄力去开拓新的道路。这才叫真正的领跑。”蒲慕明说,一个科研机构只有一个重大突破还不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必须要有重大突破的持续涌现。

  “坦率地说,我们的克隆技术只比国外快1年,国际顶尖实验室都比我们大很多,他们很快会跟上。我们计划用一年时间做出更大突破,产生真正有用的疾病模型,马上申请专利,形成产业转化能力。”蒲慕明透露。

  “刘真是这项克隆技术操作的世界冠军,可以不到10秒完成一次卵母细胞去核操作,不到15秒完成一次体细胞注入,这项绝活非一日之功,确保了我们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下一步,我们会尽快启动训练班,训练一批人掌握这项绝活,让中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汇聚高地。”蒲慕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