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农村金融,互金企业紧盯“三农”市场!

深耕农村金融,互金企业紧盯“三农”市场!



“从潜在发展来看,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可能比我们想像得更大,10万亿元甚至更大,而不仅仅是市场所预估的目前“三农”金融缺口3万亿元的规模。”



虽然1月23日的北京风很大,也特别的冷,但翼龙贷总裁陆奇捷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面前依然表现出了对当下及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热情。



自从2016年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趋严及整顿后,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巨大分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约为3.05万亿元。很多企业看准农村金融这一蓝海,高调进场,却黯然折戟。



据《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以农村金融为重要业务或撮合涉农贷款金额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P2P网贷平台,至少有114家,其中64家正常运营,50家已倒闭停业或转型。正常运营的农村金融平台数量在全国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中的占比不足3%。



而在日前出版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据不完全统计,仅有29家P2P平台号称专注于“三农”领域。可见想对农村金融说爱,并非易事。相比城市,村镇的互联网覆盖水平低,互金平台很难依靠线上流量获取用户;即使在农村获得了用户,由于农民缺乏征信信息,缺少有效抵质押物,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因此在农村开展纯线上借贷撮合服务并不现实。



虽然农村金融服务不易,但在翼龙贷看来,当下,“三农”政策整体利好以及“三农”市场条件日益成熟,农村金融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翼龙贷相信,大数据作为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催化剂,或将推动传统农业实现生态的转变。

陆奇捷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农村金融市场有两个维度的理解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市场本身方面。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梯度的逐步成长与培育起来的市场,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千篇一律,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均不同。二是企业自身。企业要有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全面认识,有对“三农”贷款的独特认识,有对“三农”人群的客观分析。企业自身人员在“三农”金融方面的培养很重要,因为在中国没有参照物可以照搬。



对于已经深耕农村金融十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翼龙贷有自己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的认知。



首先,“三农”互联网金融可以作为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总体来说,这种供给不足表现在“量”和“质”的不充分。“量”的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总体信贷投放不够,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业务的主要承担机构。“质”的不充分表现在:“三农”信贷需求具有小额、分散、非标准化等特点,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存在“垒大户”的问题,面向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及服务有所欠缺。



其次,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优化居民负债结构。通过“三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三农”群体适度增加负债率,既有利于优化负债结构,也是一种金融普及教育。



再次,从商业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农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需要资金支持。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有1272万人,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预计2020年将超过2000万人;全国各类家庭农场超过87万户,经营耕地面积达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79.4万家;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8.6万个。这些规模庞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初期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而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融资依存度远高于传统农业,“三农”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陆奇捷表示,翼龙贷将致力于以金融为切入点,建设一个开放式的“三农”生态系统,不仅为现有“三农”领域提供金融支持,更着眼于以金融为抓手,改善和提升“三农”产业生态环境。



内容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今日有奖互动:



提问:本文中提到的“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催化剂”是什么?

随机抽取5位评论用户,各送10元投资红包一份。



*本次中奖统计截止到次日早上10点整



活动详情请点击往期文章链接:



【微信有奖互动】小翼“玩着花样”给你送礼啦!





本活动解释权归翼龙贷所有。

深耕农村金融,互金企业紧盯“三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