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切记,莫让你的孩子,背着家庭的痛苦走一生!
文/左兴驰老师
现在,我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有一个正准备出国深造的高材生,北京大学高材生,当年的高考状元。
在外人看起来这个人是人中龙凤,是豪杰,是栋梁。
但是,他已经有十二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有人可能会说,他可能是事业繁忙,没有时间……
但是他已经删除了自己的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六年,已经彻彻底底的断绝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而且还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长文,来控诉自己的父母,一点一点,剥丝抽茧的分析,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他所造成的“摧残”。
因为原文太长,选取很有代表性的一些段落如下:
“◆剥鸡蛋
小学一年级时一个同学基于我动手能力较差的事实,开玩笑说我“很聪明但不会剥鸡蛋”。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的二姐、我的二姨(后文还会几次提到此人)耳里,她总以此取笑我。我父母拒绝保护我。这时我已经出现了无法控制的抠指甲行为(我后来明白是焦虑症状),并因此受到父母训斥。
而动手能力的确一直在困扰着我。小学六年级的一次科学课上,我正巧和上述同学一起做实验,打算把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串联成一条回路,七手八脚做好后却发现开关合上灯灭,断开灯亮。我们觉得奇怪,老师发现我们连了两条并联线路:一边是导线和开关与电池短接,一边是灯泡直连电池。我们尴尬不已。
◆奥数班的意外
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我当时学起来很有感觉,虽然一开始摸不着节奏,但后来进步相当快。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既不痛惜物质损失(确实没必要),也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安慰我(这一点不妨和下文毕业旅行一起看),而是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此事和穿衣服都是过度保护的例子。
当然这起意外在我看来只是而且应该只是一声稍纵即逝的噪音。我在奥数班小组作业中和一个外校同年级的队友小欣很聊得来,长期记得他瘦小机灵的形象。小欣从市里顶尖的清阳中学保送到清华。他留校读硕的一年暑假我们又见了面,那时他的体型和脸型已经十分圆润了。之后他出国读博,我们偶有书信来往。
再说这边,我不久后就要上初中。家人毫无商量余地,让我上了单位自办的子女学校。从初一和初二,年级一直不到十个人,其中有几人是教师子女,其他的孩子们都去市里了。从初中开始家人再没有允许我去单位外面上课外班。
◆疯狂的暑假
世外桃源毕业旅行
(题记:我个人认为这是至今对我影响最大的单一事件,不仅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在大学初期甚至后来的心理状况冲击太大,而且因为这件事情反映了我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交流方式拙劣到何种程度。)
一场不能输的高考,北大录取。接着似乎应该有北大学子家庭的一段快乐和奋进的时光,但来北大前十天,我遇到了前半生最匪夷所思的事件之一。先说一些背景。暑假中家人和学校无所不用其极地宣传我的成绩,但那段时间我家里的气氛一直很怪异,尤其是我母亲时而无比兴奋时而莫名奇妙地发火或悲伤。我家人的一些同事都有点看不过去,劝我母亲说她伤心什么。没用,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充满狂躁和沉闷。一天下午我去学校找几个老师,过了一会我母亲也去找校长。我离开学校前,一个同学告诉我:我母亲把我小时候的事情讲了两个小时。同学对我母亲的表现感到奇怪和略有不安,这表情和语气立即让我预感这个暑假要出事,只是没想到会在一个最不可能出事的时候出下面这么荒唐的事。
8月下旬我父母“请”我(实际上是强迫)进行了一次毕业旅行,和单位里的好几家人一起去世外桃源旅游区,有个年轻男导游跟团。一路上我母亲不停地讲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我没完全听清,但她的声音和表情都十分焦虑(愁眉苦脸地用紧张的声音赞颂自己的孩子如何优秀是多么滑稽的一幕)。
这次旅行组织得很乱,到达的当天晚上住宿没安排好,晚餐时大家集体拒绝动筷子。最后到了旅馆,同去的人(我父母的同事)里,有两家各带了一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大家在前厅焦急地商量怎么住宿。这时导游指着我,当着我父母及两个女孩的父母等二三十人来了一句:考上北大的尖子生秋岸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气氛一下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我父母也什么都没说。当时没配手机——就算有,也捕捉不住如此突然的事件。我也没想到去投诉,再说已经很晚了。最后住宿还是解决了。进客房以后,我很不平地对我父母说:导游为什么这么说?然后我父亲不耐烦地说了我几句我已经记不清的话,我母亲歇斯底里语无伦次地大骂了我一顿。我父亲第二天还给我说了一句: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常见……我清楚记得当时我在带着情绪沿石板路上坡,我父亲从我后面赶上来到我身边。此时我自然对这次旅行已经毫无兴趣了。返程中的一张照片上,我沉重的表情、迷乱的目光和紧张的姿势完全看不出考上北大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
事件的一些细节无法还原,比如两个女孩家长的反应、导游在路上听见我母亲拿我炫耀时的心理活动。可以确定的是,导游的话固然不合适,但我父母的处理方式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极大冲击了我对“家庭”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准成年人的社会价值的评估。自然,我也再没和他们一起长途旅行过。
我的家人一直拒绝我提世外桃源的事,一提就骂,朋友和咨询师都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反应却没有答案。那么,如果我父母换一种方式处理,比如哈哈大笑,后果会不同吗?一定会,但这是一个不可能的架空,因为从之前他们歇斯底里地宣传我、莫名发火或悲伤等表现来看,他们已经疯了,在疯狂状态下只会有疯狂的反应。这样说虽然失之宽泛和通俗,但可能是对于他们当时心态的唯一没有争议的描述。
另一方面,世外桃源事件对我造成这么大的压力,跟我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对周边事物的掌控感可能有关。就是说,一个在安全的家庭中成长,有权决定自己考哪所高中、高中学什么、跟什么人来往等等的孩子,因为知道自己有能力拒绝伤害,所以在此事发生后应该不像我这么担忧。这个假设难以验证,因为后一个孩子的父母根本不会大骂无辜的孩子,根本不会在旅游车上愁眉苦脸地拿自己的孩子显摆,甚至根本不会强迫孩子去旅行。即使假设成立,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是父母的责任。
如果以上讲述的事件不够清晰,那么我长话短说:一个刚从如前所述的学校环境中脱身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被开不适当的玩笑,父母不帮反骂。那么,他对父母还能有多少信任?他对参与社交活动还能有多少勇气?他会因求助不得而何等自卑?……比以上这些答案更紧要的是现实:我马上就要去上大学,必须在开始这段新生活之前尽可能修复已经危机四伏的内心。不过留给我的时间只有十天了,而这十天与世外桃源之旅并无本质区别,仍然狂躁、闭塞,甚至加上了一些怪诞,令人窒息。”
因为原文过长,这里只摘出一部分。
这一份长文,在网上一时激起千层浪。
具体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这位儿子在这份“控诉书”中,列举了几个对他造成严重影响的童年片段,其中包括:
小时候因为不会剥鸡蛋被母亲挖苦,耻笑,而且还在亲戚间宣扬;
无论什么事情,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挖苦和嘲笑;
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给他介绍在北京的亲戚“照顾”他一下,但是他认为亲戚照顾的过分了,甚至侵犯了他的隐私;
他在文章里提到,“我向父母求助,却从未得到支持”……
这些事情,在他的眼里都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他认为,自己的性格之所以有这样的缺陷,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失败造成的,自己的父母,就是罪魁祸首。
这个事件一在网上发出,所有的媒体都在指责家长,那些不关心孩子心理活动、武断、充满控制欲、忽视孩子独立性的父母被群起攻之。
但是现在,在心疼这个孩子之前,我必须要先来心疼一下这一对父母。
因为这个儿子失去的,是快乐的童年,但是父母失去的,是一个一手养大的最值得骄傲的儿子。
自己的儿子要断绝亲子关
系的原因,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因为儿子所阐述的这些事情,在外人的眼里,难免有一些“鸡毛蒜皮”。
事实上,他们教给孩子的东西,做的事情,其实都没有错。
能够和任何人和睦相处,这个能力重不重要?只要是在社会中生存过的人都知道,这件事重要的很!这件事错了么?
能够坦然面对尴尬的情况,重不重要?同样重要的很!这件事也错了么?
孩子一个人去外地上学,拜托当地亲戚关照一下,错了么?
父母做的这些事,唯一的过错就在于他们
急于
想要让自己的经验,直接成为孩子做事的原则。
但这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公众号上曾经发布过这样一篇文章:
《为什么我们告诉孩子的都是好话,他却从来都不听?因为你少了这一步!》
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有疑惑的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标题重温一下。
除此之外,在外人面前挖苦孩子,可能是父母做的最有问题的一件事情。
但是,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
,只要能在认识的人之间谈论一下自己的孩子,就是一种莫大的满足了,甚至对于谈论的事情是好是坏,妈妈们都不在乎。妈妈可能还会想,我就是提了一下你的糗事,这孩子怎么还急眼了呢?真是心眼小,以后要多练练他这方面的忍耐力才行,以后在社会上有用的。
记得我小时候,我的妈妈特别喜欢在我的亲戚里面说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开始我也会有不开心,但是后来长大了一些才发现,我的妈妈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其实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怪罪,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
她只是在介绍自己的儿子而已,哪怕我真的害羞到声音小的像蚊子,她的眼里也依旧只有关爱和袒护,从没有掺杂过其他的杂质。
同样是在亲戚朋友面前“丢脸”,我看到了母亲眼里的这些东西,
但是这个孩子却没有。
从他的这篇长文中能看出,他从小,就对自己的情绪和感觉极其敏感,却对其他人的情感和做事原委反应迟钝。
所以他的母亲说的话,会格外的刺耳,无论是在挖苦他,还是在炫耀他的成绩,亦或是为了面子撒谎说他不回家是因为忙,这一切的做法,在孩子的耳朵里,都聒噪的仿佛要刺穿耳膜。
父母做着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事情,却换来的是孩子的义无反顾离家不回,一走就是十二年,为人父母的心,会难过到什么程度?
在这一封万字长信发布之后,有记者分别采访了这位高材生和他的父母,在采访他的父母时,是这样的:
“
儿子的万字长信我看了,没有太多感受”
我觉得主要问题出在,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
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
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
特别是他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我们。
他的万字长信我看了,其实没有太多感受,他写的还是以前那些事,
儿子太放不下了。
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我其实也有反思。
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我也在找自身的问题:说不上太多,但我承认,在儿子每次的“求助”上,我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在过去,我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我们搬了四次家,惟独没有丢弃的是,儿子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
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
除了无奈和不解之外,可以感受到,这一对父母的心情,是心酸,甚至是悲痛的。
我们认为“好”的事情,在孩子的世界里,不一定是“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
孩子
”。这个孩子已经34岁了,但还是稚嫩的背负不起自己的过去。
可是这一分稚嫩,也有父母的原因。
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一样”。
因为像这样的父母其实一抓一大把,这样的教育环境,也是目前的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
网上有很多的心理咨询类网站,只要一点开这些网站的求助页面,就会有铺天盖地的孩子,在痛诉自己父母的种种罪过。
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但是孩子受到伤害的程度却大不相同。
有一些被父母从小挖苦到大,却没有什么感觉,依旧自己慢慢的成长,慢慢的摸索;
有一些,被父母打击到性格扭曲,甚至抑郁症;
甚至有一些,才十几岁,已经尝试了数次的自杀……
父母希望的是,孩子能够更坚强,但是得到的结果却适得其反。
问题就出在,我们并没有发现自己孩子的“不一样”。
他是不是特别敏感?
是不是很容易情绪有波动?
是不是羞耻心极为的强,一句话就能让他哭出来?
是不是特别的要面子,在外人前说一句他不好就勃然大怒?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很
随心所欲
的。
这个随心所欲,其实是家长们最应该改掉的一大毛病。
孩子遇到挫折了,哭着找你诉苦,你脑子里忽然想起来一句话:哭,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你和孩子说,哭什么哭,哭能成事么?给我憋回去!
这就是随心所欲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所收获的成效往往都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随心所欲,而应该是深思熟虑的。
孩子哭了,为什么哭?谁的错?是不是应该让他先发泄一下才好?
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要怎么让孩子说出真正的原因?
哦,原来是因为这个,那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经历了这件事之后,能够有一些成长?
如果文章开头的这个孩子没有写出这一篇长文,这个孩子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一个教育成功案例。
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出国深造,很多父母求之不得荣耀,出现在了这家孩子身上,但是在这些“成功”背后,却有着一个迷茫的孩子和一对心酸的父母,这一份教育,也就说不好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了。
而更令人心酸的是,一直到了现在,孩子已经34岁,正从而立走向不惑,但是非但没有不惑,反而被人生的前二十年缠住了腿脚,举步维艰。
这一对父母,也还在固执的认为自己没有错,不肯向孩子表露一下自己的内心。
这件事情,依旧没有办法变得更好。
可是,孩子的人生还在继续,他没有办法去建立亲密关系,没法结婚,没法生子,可是他却把一切责任推卸给童年。
而且,父母也在逐渐老去,能够和孩子一起共享天伦的时间,越来越少,人生有几个十二年,他们守着孩子从小到大留下来的物品想念着自己的孩子,惧怕着只有自己与世长辞的那一天才能再见儿子一面。
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是否看过那本鼎鼎有名的教育名著《傅雷家书》。
傅雷是教育家,翻译家,作家,在《傅雷家书》中,收录了他在十余年间,写给自己的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书信,在信中,除了对儿子事业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照,兴趣上的沟通之外,傅雷在这漫长的通信过程中,在不断的做着一件事情:
忏悔。
他在给孩子信中直言忏悔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傅雷早年丧父,母亲一人把他养大。傅雷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母亲就拿绳子把傅雷绑在桌腿上,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在那个迷信鬼神的年代,年幼的傅雷吓得不行。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一滴一滴的蜡烛油烫得傅雷哇哇叫,大喊“救命”。邻居曹家女主人听到跑过来,目瞪口呆:“鹏少奶奶,你怎么能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你想整死他吗?”
母亲确实试过要把傅雷扔到河里,甚至还试过在家里上吊,以死相逼,都是希望傅雷能够“用功上进,好好读书”。
教育儿子挑食:只吃白饭不准吃菜
在这样严苛的教育之下,傅聪如愿的成材了,但是同时,作为父亲的傅雷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自己正在重复着自己母亲所做的一切,把自己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又施加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但是傅聪并没有记恨父亲,在《傅雷家书》中,这父子两人那种亦师亦友亦父的状态着实令人羡慕。
为什么傅雷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
因为他的坦诚。
这位父亲在毫无保留的,向孩子坦白自己的一切。
正是这一份坦诚,换来了自己儿子的认可。
可能文章起始那个写出万字长文的孩子,也想要获得这样的一份坦诚,他可能只想听一句对不起,来让自己心安,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做到。
有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孩子时,缺少的,就是这一点点的坦诚。
坦诚,是相互的,当你的真心毫无遮盖的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他就算是再铁石心肠,也会有所触动。
傅雷是一个国宝级翻译家,因为自己的教育问题,一道歉就道了十几年。
在教育面前,身份、虚荣、地位,统统不值一提,只有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孩子,才是那个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东西啊。
《
2018寒假8天走心系列广告
》
妈妈篇:
孩子篇:
阳明篇:
考试帮,家有6-18岁孩子的父母的教育指南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
考试帮(ID:ksb1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 朋友圈一夜之间被这张图刷屏!它真能保佑父母健康平安吗
- 梦幻西游玩家为你分享 极品装备背后那不为人知的秘密
- 这四大星座最容易成为人生赢家,你上榜了吗?
- 【家教】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今天这张图已火爆全国
- 朋友圈一夜之间被这张图刷屏!它真能保佑父母健康平安吗
- 朋友圈一夜之间被这张图刷屏!它真能保佑父母健康平安吗?
- 小伙开饭店几年没回家,年三十父母偷偷来店里点餐后...
- 《请回答1988》:父母子女之间,那些笨拙又催泪的亲情呀!
- 班主任提醒:假期这7个习惯,父母一定要“逼”孩子养成,早看早
- 带父母去吃5折美食,才是表达爱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