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 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教育随笔 | 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教育随笔 | 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寒假里,有时间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超越学校日常事务的问题。平时忙忙碌碌,总觉得我们的教育与学校,缺了一点很重要的“味儿”,但究竟这”味儿”是什么,有感觉但没想清楚。这些天,边读书、家访、出差、与同道者们分享交流,似乎有了较清晰的定位。

 

这种“味儿”,其实就是你走进任何一所真正的好学校的校园所能“闻到“或“嗅出”的一种气息。不完全是你能眼见或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升学率、成绩排名、竞赛得奖、名师优生、各类课程,而是一种在校园中、师生间、有形与无形的空间中、及在短暂的时间内、或多年的岁月中,所积淀的“人文底蕴”。这是任何一所好学校、真教育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本源。

 

而恰恰是这一看不见、触不到、深藏蕴含于所有表层事物与现象的内在“积淀物”,成了学校教育最应关注的东西。无它,学校的教育只是停留于工具功利层面,只是知识的传授、升学或职业目标的达成。学校与教育只完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学校与教育从功利工具层面深入人文层面,才能触及教育最本质的内涵。

 

但也正是人文层面,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与课堂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的压力,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每天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实在功利的具体目标取代了对人的真正关注。

 

一个个鲜活灵动、各具特色的个体,在班级、年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质量分析的数据中,变得如此地模糊不清。教师的深度合作分享、创新创意、想象探索,也因标准化的教学要求,成了可求不可行的“奢侈品”。

不少人文层面上要下功夫,但只有很长时日才能见效的教育教学过程,常会被看作是“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如鼓励师生养成读教材教辅专业书之外“闲书”的学习习惯、培养师生追根寻底、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重视师生创造、想象、欣赏美的素养、引导师生形成正直公正、平等包容、互助分享、责任担当的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素质并不能被具体量化与测评。殊不知,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功利效用却对师生的心灵、精神、眼界、格局、气质会潜移默化地留下痕迹,会影响其一生发展的长效价值追求,才是学校与教育最应花时费力、用心用情去做的。

 

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将师生的人格发展需求、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

只有坚持聚焦教育的人文內涵,关注师生的根本利益,学校与教育才会通过这一原则的确立,点点滴滴地在每天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日积月累、积淀成形,就会给学校带来可持续性的内生发展动力,也会让校园弥漫着一种溫馨和谐、可感受到的人文氛围。

(本文作者系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 小编个人微信号:

2432274540

,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随笔 | 我们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