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信用创造的各种常见误区剖析已经见诸很多材料之中,亦可从本文分析和结论中推断出

文\周科

(ID: zhouke2290)

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信用创造相关过程,本文采用构建假想银行体系的方式并进行模拟运行,试图得出相应观点和结论。

 

一、基础模型体系构建

鉴于现实的金融体系非常复杂,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真正厘清概念,假设我们身处一个原点状态:一个无信用货币(法定货币)的社会(可设想为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原始部落)。为了建立银行体系,首先做以下工作:

1. 统一度量衡。如该社会已有实物货币,则将单位实物货币价值设为1,以此衡量其他实物价值;如无实物货币,则选定某一通用、规格确定的实物,将其价值设为1,以此衡量其他实物价值。

2. 设立货币当局。规定货币当局可发行法定货币,可按照货币价值1:1兑换实物货币(如有实物货币)或购买实物。

3. 设立银行。

(1)认可银行具有信用地位,在必要情况下货币当局会实施一定的救援。

(2)规定银行可以吸收法定货币存款、发放法定货币贷款、办理法定货币结算。

(3)规定银行实施“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法。

(4)规定公众与银行开展法定货币业务往来时需在银行开立账户。

以上是银行体系运行的基本条件,存款准备金制度等属于旨在保障银行体系稳健运行的可考虑采用的约束手段之一、在初始状态时先不纳入,尤其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并非是货币当局-银行体系的必要构件。

 

二、模型体系模拟运行

(1)设立甲银行,出资方(比如一组村民)以固定资产(比如房屋)作为资本金出资,则甲银行账务(以下如无特别说明,会计分录均以银行视角)如下:资产端借记固定资产,所有者权益端贷记资本金。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2)A客户在甲银行开立账户、申请借款,甲银行发放贷款、至A客户账户上形成存款,第一次信用创造完成(需注意,资产、负债是同时发生):资产端借记贷款,负债端贷记存款。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此后不再列表赘述)为: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对于具有信用地位的银行,这样的信用创造理论上可以无限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这种场景发生的前提是客户有借款的需求。

(3)B客户需要用款,如果可以通过向C客户的甲银行账户转账实现、则无需现金(法定货币的实物流通形式),仅做账务处理即可。如果需要从存款账户中提取现金,甲银行首先需要向货币当局获取法定货币,则: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负债端贷记对货币当局负债。这是现金第一次进入银行体系。

然后满足客户取现要求:负债端借记存款,资产端贷记库存现金。此时现金第一次进入日常生活流通领域。

(4)新设立乙银行、过程同前。此后假设在甲银行开户的D客户需要向在乙银行开户的E客户转账,为了防止银行彼此间“私相授受”,货币当局首先要求各银行需有存放货币当局款:资产端借记存放货币当局款,资产端贷记库存现金。

如库存现金不足,或者银行希望将当前账上现金主要用于应对客户取现,则需要向货币当局借款:资产端借记存放货币当局款,负债端贷记对货币当局负债。

此后转账即可通过调整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放货币当局款实现,对于甲银行:负债端借记存款,资产端贷记存放货币当局款。

对于乙银行:资产端借记存放货币当局款,负债端贷记存款。

从货币当局角度看,可以将库存现金和存放货币当局款统称为基础货币:资产端借记具体资产业务品种(如再贷款),负债端贷记基础货币(库存现金 或 存放货币当局款)。

对银行而言,根据应对客户取现、转账等需求,可以进行两者间动态调整: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资产端贷记存放货币当局款;或者资产端借记存放货币当局款,资产端贷记库存现金。

(5)假设允许银行间进行同业拆借(或同业存单等其他同业业务,不影响分析过程),如甲银行拆出给乙银行,实质也是调整存放货币当局款,则甲银行:资产端借记同业拆放,资产端贷记存放货币当局款。

乙银行:资产端借记存放货币当局款,负债端贷记同业拆入。

如果建立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二级市场),则债券买卖与前述同业业务类似。

(6)如果银行面向非金融企业部门发行债券或股票,会导致存款消失:负债端借记存款,负债端贷记应付债券或所有者权益端贷记股票。

银行在一级市场认购政府债券,相当于货币当局回笼基础货币,对银行:资产端借记政府债券,资产端贷记基础货币(库存现金 或 存放货币当局款)。

(7)对于银行而言,目前实质支撑自身业务的仅是资本,为保障银行体系稳健、抑制资产负债表扩张,假设货币当局要求银行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则可将前述存放货币当局款作为存款准备金(初始状态可能需补足或有冗余)。此时,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质限制了银行信用创造的理论上限。当没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已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减去应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时,银行无法继续进行信用创造。

前述过程会出现相应变化:

对于二(2),客户还贷款时等价于释放该存款对应的存款准备金、增强信用创造水平。

对于二(3),鉴于客户取现时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是1:1变化、抑制银行的信用创造水平。

对于二(4),鉴于转账时存款和存款准备金是1:1变化,因此,甲银行的信用创造水平受到抑制、乙银行的信用创造水平得到增强,由此可探寻拉存款的冲动缘由之一。二(5)类似,由此可探寻同业业务的冲动缘由之一。

对于二(6)的前半部分,等价于释放该存款对应的存款准备金、增强信用创造水平。

(8)如果甲银行遭到挤兑,货币当局可以输血救援,对于甲银行: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负债端贷记对货币当局负债。

应对客户取现时:负债端借记存款,资产端贷记库存现金。可直至负债端存款项清空,全部“置换”为对货币当局负债,因此,理论上货币当局可以无限救援。但是,这相当于货币当局发行基础货币,市场上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

(9)前述假设在客户取款、转账等情况下才引入基础货币,如果银行设立时货币当局即提供基础货币、不影响前述结论,仅是二(3)的第一步可以省略。如果在二(1)银行设立前,货币当局即投放基础货币(以现金形式),也不影响结论,仅是提前了现金进入体系的时间。比如,在曾有实物货币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宣布用法定货币替换实物货币、通过银行进行操作,则对于银行,首先是: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负债端贷记对货币当局负债。

当客户用实物货币兑换现金时:资产端借记实物货币,资产端贷记库存现金。

银行再将实物货币转至货币当局: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资产端贷记实物货币。

此外,引入此项假设后,该银行体系中新设立银行亦可以基础货币作为出资形式之一,比如:资产端借记库存现金、固定资产,所有者权益端贷记资本金。

其中的库存现金最终源头亦是货币当局。此情况下分析过程亦不受影响。

(10)以上还是一个很简单、基本的银行体系,为了继续完善可再加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指标、不良贷款率、宏观审慎管理、利率引导等多重约束,也可以再丰富不同的金融产品、主体,但前述分析不失一般性。

 

三、观点和结论

根据上述假设银行体系的模拟运行过程,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1. 基础货币不是信用创造的起点和必要条件

见二(2);即使按照二(7)引入存款准备金制度、按照二(9)预先引入基础货币,其也只是为了满足信用创造后客户取款和存款准备金约束等需要。

2. 基础货币是存款准备金约束下信用创造的支撑

见二(2)至二(5),存款准备金约束下的信用创造和运行过程中,在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倒算倍数之内,可以不需要投放基础货币(除了满足提现要求)。

3. 仅有存款准备金约束时基础货币流转并不影响整体的信用创造

拉存款、同业拆借、向货币当局负债等都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以保障信用创造水平,其中,前两者只是基础货币在银行间流转,后者会引起基础货币的新投放。在假设没有其他约束条件时,前两者的基础货币流转只对相关银行的信用创造水平产生影响(抑制或增强),而由于总的基础货币不变,不会对整体的信用创造理论上限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还有其他约束条件情况就会更为复杂,比如增加资本充足率约束,由于各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情况有差异,未必能实现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倒算倍数,因此相同基础货币下不同银行的信用创造水平会有差异。

4. 吸收公众存款是存款准备金约束下银行信用创造稳定性的保障、但并非必要条件

见二(3)-(5),银行可以通过向货币当局负债、吸收存款、同业拆入等方式获得基础货币,从而保证其在存款准备金约束下的信用创造水平,只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吸收存款的成本一般相对较低、结构相对稳定。

5. 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基础货币与信用创造并无直接关联

见没有二(7)作为前提的二(2)至二(5)运行过程。若无存款准备金约束,基础货币主要满足提现、转账等需求(当然还会承载货币政策导向的目的),此前存款准备金制度下的传统货币政策方式亦需调整。事实上,存款准备金制度反而容易产生锚定认知错误,即无论内外部情况如何、都应该努力达到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倒算倍数,否则就造成过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这一资源的浪费。

6. 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要件是信用地位、资产业务、复式记账法和账户

假设货币当局还可通过非银行机构进行基础货币投放,因此一部分基础货币会通过非银行体系进行流转,但这过程中并不会有信用创造,最后回到银行体系才可进行信用创造。那么核心差异在哪里?回溯前述过程,信用创造的核心是二(2),具有法定信用地位的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同时增加负债,这最重要的一环是看似凭空产生的,这是复式记账法的重要性所在,其要点是业务发生会引起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要素的两个科目发生增减变化,如资产、负债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否则就又回到钱庄把黄金(实物货币制度下对钱庄和客户都是资产)借出时的单式记账法,黄金一旦用完就无法再借了。此外,客户必须在银行开立账户也是实现二(2)的基础,否则就无法在本银行体系内实现信用创造。

7. 其他常见误区小结

信用创造的各种常见误区剖析已经见诸很多材料之中,亦可从前文分析和结论中推断出,此处不一一解释,包括: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中介,吸收存款用以放贷款;有存款才能有贷款,才能信用创造;基础货币是高能货币,存在货币乘数效应;存款的一部分用来交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可以用来放贷款,等等。此外,有观点认为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实现信用创造,但其面临货币总量限定、处于弱信用地位,且由何者、以何种方式实现信用创造尚存疑;我国监管机构在酝酿的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保证,采用“中央银行-代理投放的商业机构”的双层投放模式(详情请见《重要!双层投放体系、账户松耦合、中心化投放模式、替代M0,央行副行长谈对我国数字货币发行安排的思考》),则更应被视为货币形式在数字时代的迭代,而非前述区块链理念中的去中心化模式,因此其理论和(未来)实践结果也无法佐证实现前述信用创造的能力。

 

后记:货币银行学理论不是本人专长,上一次系统学习已经是二十多年前读书时。此次重拾旧题是因为思考其他事情时引发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传统货币银行学、一些业界观点以及自身认识都存在一些偏差和谬误。比如经典的存款派生循环例子,孙国峰老师提到在2003 年经过数小时讨论终于说服米什全教授承认这个例子对于解释货币创造理论是不必要的,但那会儿本人已在银行业当着螺丝钉,课堂上讲授的早成为脑海中信用创造的固有模式,而长期以来的存款立行(拉存款)、以存定贷(存贷比)、不准以贷转存等实践和理念导向愈加强化原有概念。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事实上,文件中也曾出现过“专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也要按一定比例存入人民银行,归人民银行支配使用”这样的提法,可见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需要逐步发展和深化的。

本着纠正本人认知偏差的初衷开始此次学习,本文就信用创造这一主题的学习心得体会进行小结,以供同仁参考、讨论,观点错误、表述不当之处祈请批评指正,大家共同努力理顺我们的知识体系。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了解更多现代货币理论常识

推荐扫码入手下面这本书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信用创造相关过程的分析框架,从深山老林的一个原始部落说起

了解柿饼的相关信息,请点击《

陕西富平柿饼,咬一口、有流心!

 

点这里,购买富平流心柿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