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来源是不朽的原函数。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


养老金问题始终牵扯着国人的神经。在此上海市市最先调整完成养老金并到位的城市。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公布养老金调整方案。广东、湖北、吉林、陕西等9个城市公布方案,究竟多少主要看这三点。

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

一、适当倾斜。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多涨一点。

1、对于2016年年底前年满70周岁不足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在参加普调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发25元、35元和45元。

2、对于2016年底钱年满79周岁不足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以及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职及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除了参加普调,每人每月分别增发15元、25元和35元。

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

二、普遍定额调整体现公平化。

定额调整就是每个人先增加相同的金额,陕西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6元;广东每人每月定额加发55元;吉林每人每月增加42元;湖北按退休、退职时间点划分三挡,每人每月分别增加55元、45元、35元。

3、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

个人缴费年限15年及15年以下部分,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增加1.7元;15年以上至25年以下部分,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增加2.7元;25年以上的部分,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增加3.9元;缴费年限月增加额不足25.5元的,按25.5元增加。

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几度冲上舆论,实际上已成定势,只是始终捂着迟迟未公布。不管延迟退休与否,都会设定缓冲期。多地养老金方案的公布,固定调整中兼顾了多缴多得,是比较公平的。希望能够尽快落地。

阐释题答题方法

一、题型性质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

区分题目到底是不是阐释题的判断标准很简单,通常题干中会要求“谈谈对……的理解/认识”,或“对……进行阐释/解释”,“……是什么意思”等。这里的……往往是指一个词或一句话。所谓阐释意思是解释清楚,解释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解释清楚、解释明白呢?最好的方法是在限定的字数内用长句作答,把意思表达完整清楚、透彻到位。

二、答题方法

2018养老金有多少?主要看这三点……。养老金|2018|退休人员|困境|脉络|涵义---

首先,解释词和短句的内涵。即解释词和短句在材料中所表达的基本涵义和引申涵义。

其次,简单的提对策。比如一道阐释题要求考生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那在作答时困境包括哪些方面在解释时都要写上去,不绝希望包括哪几层涵义也要解释到位。困境在材料中有三个,不绝希望则有两层涵义,比较完整的答案应该是:“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是指在教育成本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尽管很多农村家庭会面临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但仍然不惜血本供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教育上,希望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同时寄希望于教育的改革。这警醒我们必须反思教育本身,并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和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就业难等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如果组织语言能力较差的考生可以选择分条作答,先解释困境,再解释困境中的不绝希望,最后提对策。

不过还是建议大家用一句完整的话解释清楚给定的词汇,后面的对策依据材料、针对问题简单的提一下即可,重点要放在前部分。

综合式概括题高分秘籍

一、把握材料脉络

材料虽然是由小的片段材料组合起来的,但组合在一起的整体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大材料。摸清材料的脉络就能够清晰的看到整篇文章的大纲和框架,对于寻找或选择总括句或总体概括段有极大帮助。只有材料脉络非常清晰了,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个脉络整理答案。

二、掌握材料宏观逻辑

从现有的真题材料中寻找横向的规律,依照材料本身的逻辑将要点取舍和排序,更能表达命题人的意图和方便阅卷人赋分。材料既然有脉络,那自然有它的逻辑。

通常来说在申论考试中,高分来源于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大纲要求的能力素质,这与考生平时的积累和练习紧密关联。第二是对材料的加工整理的把握程度和提炼有效信息的准确度有关。第三是对考试时间的分配与控制有关。对于这三点而言,短期能够实现提高的、最直接体现的就是第三点,尤其体现在作答综合式概括题上,这种题型如果摸透规律将大大节省作答时间,让考生能够将富裕时间分配到难度较高的题型或者作文写作上,从而增加提高分数的概率。

概括类题型答题技巧

申论考试中的概括题分为单一式概括和综合式概括两种。单一式概括就是要求概括某一单一要素如:表现、原因、影响、对策,其中一方面,而综合式概括则要求概括内容,也就是将材料的表现、原因、影响、对策进行综合概括。下面为大家介绍申论概括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1.审清题目

审题的目的是:

(1)先确定作答内容。判断是单一概括还是综合概括;

(2)明确作答要求。题干对字数、逻辑、身份的要求,考生朋友们要格外注意;

(3)明确作答范围。做过申论试题的考生朋友们会发现,有的概括题明确告知考生依据某某材料作答,而有的没有明确指出。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概括题而言,如果题干已明确告知依据某材料作答,这时考生定位此材料即可。若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作答资料,这时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筛选材料。

2.筛选材料

当题干没有明确指出作答依据的材料,我们就要根据题干的设问,去整篇材料中找作答材料。告诉考生一个小技巧:如果在材料中发现与题干相同的关键词,这则材料一般就是作答此题的关键材料。

3.提炼关键词

对筛选出的材料进行精读,从材料中勾画设问相关的关键词、词组。对一些论据、论证性的材料以及数据类的材料略读,快速、有效、全面、准确地提炼关键词。

4.分类整合关键词

对提炼出的关键词进行分类整合,这就是所谓的“同类合并、异类罗列”。在此给考生推荐几种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主体分类、主客观分类、内外因分类等。

5.书写答案

书写答案除了要坚持美观、整洁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关键信息前置,就是把材料中直接可以抄的,或者紧密来源于材料的关键词写在最前边。

提出对策的基本方法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第一步根据矛盾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内外因分析

内外因分析是我们在提出对策和论证对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熟练掌握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关于“标本兼治”的提法实际上也是对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2.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利益目标。当行为主体的某个特定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则会产生新的需要,派生新的利益要求,引发新的动机并支配新的行为,导向新的利益目标,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的规律。利益分析法尤其适用于社会中利益矛盾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就是要构建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前提是主体分析。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3.多角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多样的,产生某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当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矛盾的原因展开分析。其中要涉及到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要分析现实原因,还要分析历史原因;要分析内在原因,还要分析外在原因等等。总之是要全面地、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补充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不是指一对矛盾中必须涉及到上述的所有方面,而是提醒各位考生对问题的分析应尽可能的全面到位。

第二步利用矛盾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