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距离除夕年夜饭还有——



2天!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三四口人的年夜饭、线上收发红包、应付走亲戚的奇葩问题似乎成了这一辈的春节年味

而看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一辈写对联、用红纸包压岁钱的坚守



你是否会好奇——



当春节轮转回他们的年代

年味是否大不相同?



怀揣这样的好奇心

国际学院的梁艺轩,来自台州

出生于1999年的她

特地采访了自己的奶奶

并在奶奶的讲述中

留下年俗年味的影像记录



让我们跟随奶奶的口述

探寻台州老一辈的年味!



台州年味故事

口述人:梁艺轩的奶奶 



“廿四掸蓬壅,廿五赶长工,廿六叫老师(si),廿七杀大猪(zi),廿八押粽,廿九打冻,三十黄昏(kun)做除夜,正月初一嬉爽快。”

这句方言,是台州老一辈人过年时最常挂在嘴上的,概括了台州过年的基本习俗。



没有年糕粽子,怎能叫过年



过年了,当然要做年糕,家家户户都做。一般都放在村子里的关公庙里做,哪一家先做好了,都要给村里的别家送去糕头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粳米浸水一天,取出晾干后,用石磨磨成粉,拌上水。在饭蒸底部撒盐,倒上刚磨好的米粉,煮水蒸。烧熟了,放进捣臼里捣成块,待稍微坚硬以后,便可以开始揉年糕啦。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年糕揉好之后要冷却,大约一周即可下水。一定要在春前下水的哦!一定要用冬水,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蛇呀,蛙呀,都出洞了,所以春水就会比较脏,易变质,而不适藏年糕。水里放些盐,早年时候还放明矾,防止水变酸。这就是水浸糕,可以一直吃到夏至的哦。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包粽子

是南方特有。粽叶用开水烫软、洗净,糯米洗好、晾干,双手将粽叶一兜,装上糯米,红枣、蜜枣、红豆、黑豆、猪肉、板栗,馅儿随你的喜好放就好咯。装好包好,用撕成细条的棕榈叶,或是用棉纱绳系好,就可以煮了。等到粽子软了,就可以出锅咯,满屋子都是粽叶清香。



我早些年喜欢包很大的粽子,这样你们吃一个就可以管饱。但最近几年你们总嫌我包得太大,不爱多吃,那今年我就包小一点,然后给你们多包几个馅儿的,就好咯。



炒米,烤糖,甘蔗,糟羹,为台州年味代言



那时候过年,关系好的邻居之间,总送几株甘蔗。挨家挨户地串门,送上一两株甘蔗,就表示我们和他们家的关系很好啦。通常邻居们会回赠自家的一株大白菜,或者一株花菜。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过年还有打炒米。用一斤七两的粳米或者糯米,倒满一锅,在炒米机上按照压力表定时间,等听得一声“轰”,炒米便爆出来了,刚好落进套好的袋子里。整间小小矮矮的屋子里,弥漫着扑面的炒米香气。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烤糖

是要熬制红糖糖浆,再炒炒米的,程序比较繁琐,我小时候还参与过烤糖的制作哩,现在都买现成的啦。不过,刚出锅的烤糖,实在是香哪,还要等它稍微冷却了,才不会黏牙,蓬松的!年货总少不了它的。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正月十五还熘糟羹。说起来就是现在的山粉糊、元宵,山粉拌上冷水,搅拌成糊状,放上红枣、荸荠、葡萄干、核桃、金桔等佐料,这是甜羹。还有咸羹,则放蛤蜊、蛏子、冬笋、猪肉丝。待小汤圆上浮时,放上红糖,将糊状的山粉倒下锅,用筷子搅拌、沸腾至有小气泡产生,就可以盛出锅啦,再撒上桂花、芝麻呀,喷香!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秤砣过年要休息,穿上布鞋写对联



一想到过年,就想到我的新布鞋!那时候过年人人穿布鞋,崭新的雪白的鞋底,乌黑的鞋面,是那时候我妈妈一针一针纳的呀,能穿上一整年,高兴一整年。鞋缝还特地涂得白白的呢。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大年三十晚上,要取下挂在壁上的秤杆与秤砣,挂了一整年了,它们也要休息的咯!还要压几张福寿纸在秤砣下面,给它压岁。压岁,就跟小孩子过年要压岁一样咯!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大年三十那天写对联

,卖呀。你爷爷从早写到晚,很晚了才能吃上除夜(年夜饭),村里大家都围在小桌前看,那时候对联卖一块钱一副。写好一副,我在旁边帮着晾干,有时候都来不及晾呢。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正月十五夜,地伏姑娘请上来



正月十五

那天晚上,要请地伏姑娘,问来年的播种。要两个年轻姑娘抬一个竹箕,竹箕前用一根劈开的筷子夹着。立在旁侧要问播种的人念三官经,三官就是水官、天官和地官。那人通常从人口问起,“人口几份?”“牲畜几份?”“年成几份?”年成包括稻、棉花、甘蔗和橘子。也有做生意的人家问财的。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我当年姑娘的时候,也抬过那个竹箕呢!你请几下地伏姑娘,那个竹箕就“笃”几下,竹箕越笃越重,来年就是个丰收年!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关公庙里打年糕、串门送甘蔗、在秤砣下压福寿纸、请地伏姑娘……

不问不知道

这一问,原来当初有这么多故事!



而这背后是走街巷串邻舍的情谊

是一大家子人团圆的温情

是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



年味在情感中升华

也在老一辈的习俗坚守中延续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那么,你是否也想探寻老一辈的家乡年味?

传承他们的浓浓年味











@

全体浙师人

这里给你平台与话筒!

整理老一辈的家乡年味口述故事

打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匣子

穿越回他们的年味春节





心动不如行动



将老一辈的口述故事形成文字(有相关照片就更好啦



发送至浙师大报邮箱

sdxb@zjnu.cn

或者我们直接

评论区

见!

在接下来的官微推送中就可以看到你的身影啦!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



图片 |

梁艺轩,

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 | 陈仕玥

Come on!跟着浙师大的小伙伴们一起找年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