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高分作文指导,不看后悔~

【2018年高考命题预测】





(一)2017年高考考查特点



从命题立意看,以落实“新课标”精神为指向,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于是,近年高考作文便具有了如下特点:关注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感悟;关注文化,注重对文化的思考;关注情感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弘扬人文精神,讲求理性。“源于热点,而又 超出热点; 来自现实,而又大于现实”,可以作为对近年高考作为命题方式的高度概括。



从命题的形式上看,2015年基本是材料作文的天下。材料作文相对于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而言,立意角度更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因此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从作文体裁看,仍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基本不限体裁,但诗歌依然是很多省市避开的一个体裁,因为诗歌是学生作文的极少数,而且写好的不多,尽管教辅资料和媒体每年都将优秀的诗歌形式作文当做奇文,但更多中诗歌形式的考场作文是低分的。因此备考中不鼓励学生写诗歌,除非有深厚诗歌功底的学生。



从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看,2015年更贴近百姓的普通生活,这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层,关注身边的普通人,避免学生总在名人堆里找素材,避免套作。在文体上课标一卷规定了书信的格式,是一个新的突破。这类文章根本还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体味人间真情。也有一部分作文侧重对生活、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2018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



 2017年从立意、形式、体裁上让然会延续2016年的命题特征,还会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和现实联系的更近,尽量的避免学生套作,真正让学生有处落笔,写出新意。在训练时尤其重视立意的明确、结构的严谨。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更加关注现实。



【2017年高考考点定位】

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检验他们是否达到基础教育应有的写作水平——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为考试,为了公平必须有限制地进行作文命题,写作必须"带着镣铐跳舞",因而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有感而发;作为应试作文,它还要受考试时空的限制,考生不能跟平时作文和社会写作一样可以根据写作需要去查找或搜集写作素材,他只能从已准备的素材中去寻找并挖掘出切合题目要求的部分作为写作内容,而且写作的时间只有60分钟左右,基本是一次成型,是写作的初稿,是不经修改和润色的"成品"。



从高考作文考查和选拔功能角度去定位高考作文,社会各界人士显然有不够客观的地方。社会各界人士在看到媒体上的高分、满分作文后往往不太满意,认为这些作文毛病太多怎么能得高分、满分?因为他们把高考作文同媒体上的其他社会文章相比较了,也会与媒体上刊载的学生平时的优秀习作相比。媒体上的其他文章(含学生平时优秀习作)基本上要么是自由写作;要么可以根据命题需要去搜集素材,根 本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多次修改和润色,怎么能够把高考作文与之相提并论呢?



一、高考作文的定位



高考作文是应急性作文。

所有的应试作文(即考场作文)由于时间、环境和背景的限制,都只能是应急性作文。以高考作文为例,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环境是壁垒森严的考场,背景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抉择,写出来的就只能是急就章。急就章之于精品文,就如快餐之于美食,搪瓷杯之于紫砂壶,龙山公园之于苏州园林。



二、高考作文的本质



由高考作文的应急性质可见,不管教育家们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也无论师生们是热情相拥还是冷眼相对,要求学生一个小时写出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就决不应当放在期待的首位。中国高考几十年了,还没听说哪篇文学名著是诞生在高考考场上的。



这个结论或许会让喜爱文学的师生怅然若失,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如丧考妣。它关上的是一扇窗,打开的却是一扇门。一个小时之内,面对一个话题或命题,思考几分钟后开始写八百字左右,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显而易见,这样做的意义侧重 于训练我们用简约的文字来表情达意,来陈述我们的思想。这八百字,如果用口头表达,大约就是六七分钟。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学生时代是为社会实践做准备的话,高考作文(也包括一切考场作文)的社会价值就在于:训练学生们在简短的时间内,用简明的语言把某种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向特定的对象表述清楚。



对于学生来说,走上社会以后,这样的场合是很多的。比如向单位领导反映你的态度,与朋友同事交流你的看法,跟自己的亲人传递你的感情。能不能把你的意思说得清楚、说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学生时代写考场作文而不是写小说或者诗歌的能力。



弄清楚了这一点,在考场作文中执着地写唯文学化作品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语文科代表高考语文不及格的现象也会大大减少。



在我看来,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的话,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表述应该比文学的表述更有价值。



三、高考作文的特点



这需要从三方面来看。



1.从出题者的角度看。



出题者拿出一则材料、一个话题甚至一个命题,写作 者(考生)就必须针对它说清某个道理,或表明某种感情;用课标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一个“不公平”的现象:材料、话题或命题是由出题者提供的,考生们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表述,属于“被考”的对象。但这种“不公平”,对于全省所有考生来说又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当然,这时候出题者的智慧是备受考验的: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宽泛,例如“生活”,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狭窄,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太武断,例如“爱如潮水”,怎样的题目才不至于戴着隐形的镣铐,例如“诚信”。



2.从写作者的角度看。



考生们要针对出题者的作文题说清哲理或表明感情。



这里的“清”和“明”很重要,否则就会犯下“主旨不明确”的大忌。价值观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文以载道”的“道”,指的就是这个。无论侧重于说理还是言情,都要(最好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把观点表述清晰。



同样地,在观点清晰的基础上,文章的结构也应清晰了然。(文章开头)表明了价值观后,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就应当对这个价值观进行表述。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以议论文的方式进行层次分明的条分缕析,或者以记叙文的方式进行阶段分明的叙述,则结构是最为清晰可见的。



总而言之,对于写作者来说,无论是价值观的表述还是结构的安排,都应以清晰明白为第一要务。



3.从阅读者的角度看。



这里说的阅读者,指的自然是阅卷者,也就是我们高考改卷的老师。这个阅卷者有其特殊性,就是他的身份是特殊的、时间是特殊的。这里先说阅卷时间的特殊性,阅卷身份特殊放到文体部分阐述。



时间特殊,指的是阅卷时间有限。众所周知,高考阅卷是要赶时间的。阅一份考场作文通常是一分钟左右,改得快的老师阅一份卷有时候甚至只用二三十秒。这就要求我们的考场作文具备明确的主旨、清晰的思路、雅俗相宜的文采。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的本质是围绕某个话题或命题,情理交融、主旨明确、结构清晰、文采宜人地表述某种哲理或感情。



四、高考作文的文体



在高考考场上,议论性的文章是比较合适的。但这里还有几点需要强调和补充说明。



1.议论性文章要注重文体特点。



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这看似老生常谈,实际操作起来,却存在种种误区或缺陷。比如论点的表述,很多学生以为话题就是观点, 实际观点却含糊不清,甚至完全没有;比如论据,很多学生天马行空口若悬河,写完了才发现(甚至没有发现)整篇文章连一处论据都没有;比如论证,很多学生有论点,有分论点,也有论据,却没有论证过程,论据的使用变成了材料的堆砌。这些都是议论文中值得注意的硬伤。



2.议论性文章不等于政论文。



有些师生误以为所谓的议论文就是政论性文章,观点须严肃、材料须高尚、文句须刻板。这是一个大误区。事实上,能够把议论文写得有文化、有文采,才是真正的好论文。例如以古今文化人物为素材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由于这些人物思想卓绝高远,诗文优美奇趣,与语文教学使命息息相通,在表达清楚价值观的前提下,是最容易展现考生的素养和文采的。从阅卷老师的角度说,也最喜欢看到这类境界高远、文采斐然的文章。



3.记叙文体须区别对待。



在我看来,记叙类文体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性强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种记叙文虽然以第一人称来写,穿着记叙文的外衣,性质却接近于小说甚至戏剧。写这种记叙文,本质上相当于进行文学创作,而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过,考场作文应该尽量避免文学创作,所以个人不赞成写这种记叙文。第二种是以议带叙、以叙辅议的,以自己的成长阶段或历程来表明某种价值观,叙述内容以概述事件或心路历程为主,相对于前一种记叙文记叙手法浓墨重彩的工笔细描,这种叙述方式更像是疏疏朗朗的简略勾勒,整篇文章仍然有明确的主旨、清晰的结构。



需要补充的是,即使写记叙文,也决不妨碍在文章开头用第一句话把文章的主旨写出来。



4.新奇险怪文体不足取。



这一点主要从阅卷老师的特殊身份来分析。阅卷老师一般都是一线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们。我们的理解欣赏水平,略高于一般知识分子,包括其他学科的老师,但又略低于作家和评论家。从这个角度说,考生作文写得太差当然不可取,写得太好(例如像《河的第三条岸》那样太含蓄的作品),却也不容易受亲睐。高考满分作文固然是我们的梦想,但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求满分铤而走险,一味求新求怪,只能是“一人功成万骨枯”。君不见,写成《赤兔之死》《士运论》这样的高考满分作文的能有几人?而且即使是这两篇作文,也备受非议——《赤兔之死》写的似乎是忠诚而不是诚信,《士运论》则被王立根老师指摘逻辑颇有混乱之处。这样的作文获得满分有其相当的偶然性——首先,我们考生中能写到这种水平的学生本身就凤毛麟角;其次,它们中的大部分未必会被高考阅卷老师认可。所以,对于目前“一卷定乾坤”的高考现状而言,我们要追求的是文体“中规中矩”的高分作文而不是“新奇险怪”的满分作文。



五、高考作文的训练



1.提取观点。



观点即主旨,是作者在文章中必须表达的价值观。价值观无非“情”“理”二端。一般来说,传情偏重渲染铺陈,说理则强调哲理思辨。当然,这里的“理”和“情”虽然在一篇文章中有所侧重,但并不是势不两立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高水平的作文本来就应当是情理交融的好文章。在晓之以理的过程中,还应动之以情;在以情感人的交流中,不忘喻之以理。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一开始就要养成在作文题目上方写出本文观点句的习惯。长此以往,“文章要体现明确的价值观”的观念才会深入学生内心。



2.安排结构。



要说清楚某种思想观念,在有限的字数内,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相对于整篇文章来说,层进式比较难掌握,而总分式则清晰易懂。



层进式一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写作顺序。总分式则是开头总提观点与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的结合。在运用并列式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并列的内容不可完全类同,毫无层次区别。例如赞美身残志坚的人,第一个例子是杨光,第二个例子是黄阳光,第三个例子是张海迪,看起来很丰富,其实三人一面,很空洞。二是并列的内容毫无联系。例如写“前行的力量”,有篇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分别是知识、坚韧、信仰是前行的力量。风马牛不相及的三样东西凑到一块儿来了。有一篇作文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以“人生观念是前行的力量”为观点,结构安排是:一、孔子尊礼重教的入世观念,是斯文扫地战乱频仍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二、庄子超凡脱俗的出世观念,是名利熏心趋权若鹜的年代前行的力量;三、王维行走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是莫衷一是信念迷茫的年代前行的力量。这样,结构的安排并列中有递进,同时又很好地为总观点服务。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把作文提纲作为一个专题来训练。



3.积累与运用素材。



不少考生对老旧人物素材的使用很头疼。一般来说,妇孺皆知的例子(如三个小板凳)不可作详例,只可作略例甚至不用。别人一知半解的(如朱庆馀与张籍的对诗)可作详例。 常见人物的常见例子(如苏轼的乌台诗案)不可作详例,常见人物的不常见例子(如在《拥有阳光》中赏析苏轼“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诗句)不妨一用。总之,素材运用的总原则是新鲜而贴切。



学生常常感叹素材积累不够,其实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像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真正走进去,素材是取之不尽的。作为老师,应该每周为学生准备一份相应完整的、专题化的素材,以便学生阅读吸收。



4.积淀文采。



文采的积淀,大致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完成:阅读、摘抄、实践、修改。阅读的来源很丰富,可以是课本的,可以是学生自己找的,也可以是老师印发提供的。摘抄是学生摘录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老师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模仿甚至局部摘录运用曾经抄写过的内容。修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磨合,让句子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



当然,要注意的一点是,文采永远是为主旨服务的,决不可以辞害意。



5.练习书法。



作为一种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从而又直接反映在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中,学生的书法水平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兴趣与信心,其次要有胆有识,敢于把它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最后还要做到长抓不懈。



这个问题放在最后说,是因为它最不受重视。但或许也正因为它最不受重视,它才最有可为。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名师点睛】



第1招——按住命门规范写作



何谓“硬实力”?就是按住考纲的命门,把握写作的核心,功夫在身自然视写作如探囊取物。“硬实力”体现在严格按照规定写作,如字数限制、卷面书写、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平时在意与否往往直接显出学习行为习惯的差异。老师在意,要求严格规范,学生自然不敢怠慢,循规蹈矩磨练硬功,写出的文字工整雅致,标点符号明确规范,电脑阅卷,扫描显示,黑白分明,妍媸毕现。阅卷老师展阅,要能让他眼前一亮,心中一爽,印象自然升温,就不会亏待你。文章如此多娇,何愁阅卷者不折腰?此“投其所好”第一招。



第2招 ——用好标点认真书写



阅卷要求严格,过程细致规范,阅卷老师认真慎重,但是毕竟文山题海,日久生烦,难免麻木困顿,甚至审美疲劳,但绝不会有审丑癖好,如果是满纸“鬼画符”,那就绝对“鬼见愁”。那些长期“笔走龙蛇”的考生还是不要指望阅卷老师会顿生怜悯之情或是突发审丑兴致,印象分被打折扣无法避免。认真书写、用好标点是根本。



限定字数一定要写足,不要自以为文字简洁、表达精要,老师会对你刮目相看,实际上字数不足在老师眼里与能力不足几成等号。表面上缺50字扣1分,实际上因不成文或能力不足的印象会使得考生得分被大打折扣!不要在争取好印象时反而自我矮化,此“投其所好”第二招。



第3招——写出文采绝处逢生



何谓“软实力”?须知给你阅卷的是语文教师,长期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自然养成学科个性,有情趣,好文采,讲哲理,重思想;教学生希望个个饱读诗书温文尔雅,评作文希望篇篇神思洋溢文采飞扬。这种无法压抑的学科个性,自然延伸到作文评审中。文采出众的考生往往绝处逢生,哪怕文章空洞肤浅,阅卷老师不由手下留情放你一马。而表达生硬,文思枯涩的文章令人望而生厌。也正如此,深谙此道的高中老师往往不余遗力灌输文化散文的写作技巧,客观地说有此长处的考生胜算概率显著,不可忽视。虽然阅卷有具体的得分要求,但是文采见长、内容稍次的作文还是容易被 “错爱”。关键时刻能拿出一些真知灼见还容易因“出彩”而博得高分。此 “投其所好”之第三招。



第4招——开门见山有效点题



审题不可大意,每年的作文命题内容不乏随意性,但是从命题到成型的过程往往是经过多人研究琢磨、精雕细刻。阅卷老师也是在深入研究、广泛探讨、仔细斟酌后才定下评卷方案。考生仔细审题,揣摩题意,写作时做到有的放矢,自然也是投其所“好”。



近年日益强调降低门槛,审题无障碍,但是题目的内涵还是要参透,落笔之时应有意识强化点题,最好开门见山,避免评卷老师看半天不知其详,如果理解原话题有困难,多抄写原话题语句;结尾之时,呼应点题;巧借题目点题,总之,适当把握有效点题,令人感觉写作始终围绕题意,力避离题之嫌。此“投其所好”第四招。



第5招——人无我有独具匠心



选取事例应该 “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感动中国”被写多了,一泛滥就成灾,而且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不同版本,让老师无法感动。太大众化的人物事迹被大量引用往往造成老师的审美疲劳。试想,考生一落笔便是天下皆知的那几位人物,李白苏轼爱因斯坦爱迪生张海迪洪战辉,这会让阅卷无数的老师头皮发麻,感动和感染的效应便荡然无存。



写记叙文的考生,应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人生百态,丰富多彩,组织材料应着意于抒写生活真实,表达心灵感受,让鲜活的事例、活泼的思想,个性化的认知、睿智的见解、独具匠心的构思,灵动地走进你的作文。



生活化和真情实感的文章必然受到重视。在众多同质化的文章中,如果你的作文别具风采功底非凡就自然会引人注目,让阅卷老师身心愉悦拍案叫绝,不想拿高分都难,此“投其所好”之第五招。



第6招——引用精当一石三鸟



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名句,不仅能够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而且彰显学生的阅读视野,表现知识层面,能够为文章增光添彩。恰到好处的引用,往往引人入胜,增加文章内涵,平淡之中见光彩,也会增强考生的自信,激发考生的思维。考生平时应有意识积累,增强“软实力”,写作时就能够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软实力”的功底发挥得好,就会有提示、总结、概括效果,一石3鸟。语文老师爱才惜才,对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赞赏有加,你引用精当自然让他印象升温。当然要力戒不知所言的所谓名句,生搬硬套,文不对题,反而弄巧成拙。记住,恰到好处就有“好处”。此“投其所好”之第六招。



第7招——最后审视筛查纠正



作文完毕 “审”视一遍,错别字、标点符号筛查纠正,往往能挽回2-3分,万不可出现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谬误。“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布莱尔”“周恩来和宋庆龄伉俪情深”之类,“关公战秦琼”式的张冠李戴,不仅让人笑掉大牙,还会大大看扁你。不要在文化历史知识方面糊弄阅卷老师。



生拉硬拽,东拼西凑,牛头不对马嘴的做法往往损失惨重,阅卷老师最忌学生盲目无知却以为博古通今。如果写自然科学方面的人物事迹语文老师知之不详,一头雾水,被你忽悠还有可能,拿文化历史方面的常识想蒙人,风险之大可得掂量掂量。此“投其所好”之第七招。



第8招——尊重老师尊重文化



语文老师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备尝辛苦,全心全意,无不希望培养学生至善至美,因此写人不可贬损语文老师,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语文老师的艰辛要有合乎情理的表达。作文是语文老师给你评卷,对自己民族文化和灿烂文明的不敬都会给语文老师心里添堵,语文老师对自己职业的敬重有加情有可原。人同此心情同此理,把玩笑开大了,别怪人家给你小鞋穿。由此温馨提示,别当耳边风啊,此“投其所好”第八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