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深夜为钢轨“把脉”的铁路探伤工(图)

你要看的是不是《游走深夜为钢轨“把脉”的铁路探伤工(图)》?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游走深夜为钢轨“把脉”的铁路探伤工沈忱摄





(新春见闻)游走深夜为钢轨“把脉”的铁路探伤工





中新网太原2月15日电 (任丽娜 泰轩萍)15日(除夕)凌晨1:00,寒风瑟瑟。3名身穿黄色马甲的铁路职工借着头灯发出的微弱光线,在大西高铁洪洞西站到发线上缓步前行,推着探伤仪对钢轨进行探伤检查。





一台超声波钢轨探伤仪、一面小镜子、一把尺子、一个小锤,这就是他们工作时的全部装备。他们是太原铁路局集团公司太原高铁工务段临汾西探伤工区的探伤工,是游走在深夜中为钢轨“查病”的“把脉”人。





凌晨工作,由于铁路线上四下无遮挡,寒风施虐地拍打着脸颊,执机人郭振华和工区党小组组长孔垂荣不为所动地推着钢轨探伤仪在钢轨上徐徐移动。分布在探伤仪上的7个探头发射出的超声波反馈在屏幕上,不时发出“滴滴”的声音。





当探伤仪行至3号道岔岔心部位时,“滴”的报警长音响起。孔垂荣立刻回拉探伤仪进行复探,在确定伤损位置后,手持校对探头,在钢轨顶面进行手工校对。





郭振华则蹲下身,脱下棉线手套,用“眼看、手摸、尺量”的方法对报警进行定位。“原来只是轨头外侧上角的一个浅表性轻微划痕。”郭振华舒了口气,拿起砂纸对划痕部位进行轻微打磨,钢轨探伤仪屏幕上的异常回波消失。





郭振华对记者说,“高铁无小事,高铁不能有事,一点细微的瑕疵,都关系着无数人的安危,探伤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发现可疑波形、听到报警后,必须认真分析,校对确认。





郭振华仔细看着仪器显示屏的波形说,“温差大容易导致钢轨折断,特别现在是春运期间,高铁列车开行对数多,钢轨承载重,安全压力大,一次漏探漏检就可能埋下隐患。”





郭振华是该工区的一名工长,在铁路工作已经21年了,其中探伤工就干了11年。郭振华说,探伤可是个技术活儿,探伤仪器通过发射及接收返回的超声波来发现异常,探伤工以此来判断钢轨是否有伤损。因此,每次的探伤作业对我们的脑力、听力、眼力都是一种考验。不仅要在作业中仔细辨听发出的各种报警声,还要时刻紧盯显示屏上的B显图形,进行综合分析。





高铁工作不同于以往的普速线路工作,通常每天作业量约9公里,耗时要近4个小时,郭振华推着设备必须在“天窗”时间内完成探测任务,一个“天窗”下来,“微信步数”能达到12000多步。





郭振华说,每遇到钢轨焊缝和岔区时,还得用手工检查锤敲打钢轨,并弯腰用手电筒、小镜子对盲区进行手工检查,一晚上下来经常腰酸得都直不起来。





像郭振华一样的铁路钢轨“把脉”人,他们夜出晨归,不辞辛苦,却又责任万钧。天气的寒冷也挡不住他们坚定的脚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默默地守护着“运输大动脉”的运行稳定,为春运期间高铁的安全畅通打下坚实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