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丨《牛虻》与我

教育随笔丨《牛虻》与我



教育随笔丨《牛虻》与我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又一个新学期要揭开序幕。回想四十年前的今天,也在一个树梢新芽初发的新春假期,节前拿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刚从农场返家的我,浑身上下尽管还带着东海边围垦筑堤时的盐碱味,但却充满着无穷的青春活力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那是“文革”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大地,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有幸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有着一种极为自豪骄傲的自信和对人生命运、国家社会发展的乐观信念。



在春节最后几天,整理去复旦报到时要带的行李物品时,只记得将一本《牛虻》又放入箱子,那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在“文革”岁月中尽管也通过各种“地下通道”读了不少书,但我们的阅读面及视野格局,却是很有局限。那时《牛虻》一书中的主人公,也成了自己心头中的英雄。那时的我们,单纯简单正直有信念,坚信小我的意义体现在大我的价值中。个人的发展与民族国家,人类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对社会的担当是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再自然不过的事!



从那年春节后迈入大学校门,以及本科毕业后留洋读书、教书、行走于世界二十余年,再返国创业办学十三年,一晃四十春秋光阴己逝。明日又要结束戊戌年的春节假日,又进校门再续教育的新篇章。再也不是当年的青春少年,朝气与活力也不再外露四射,但四十年的岁月仍没改变《牛虻》书中主人公烙下的底色。记得当年与小儿子他妈交往时,送她的第一本书,便是伴我一生的《牛虻》。也许,人生会老去,经历过的人与事会让你不再单纯简单,但犹如四十年前走进复旦校门,我明日仍会带着《牛虻》走进西外的校门,年轻时的英雄,虽在眼前嘈嘈杂杂的世界里,显得如此地不合时宜,但《牛虻》于我,确如有些人身上的“刺青”,在心底里己挥之不去。



“牛虻”,十九世纪爱尔兰女作家所塑造的这位为意大利亚平宁半岛的独立解放而奋斗牺牲的大主教的私生子,一位有缺点局限的人物,却影响了近百年来的几代人,从牛虻到切·格瓦拉,既是想象憧憬,也是奋斗反抗。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格锻造,一个人在学校家庭所筑下的底色,他年轻时所想象憧憬的英雄,会相伴终生。



(本文作者系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 小编个人微信号:

2432274540

,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随笔丨《牛虻》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