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贫困户脱贫记:当年他们家人均年收入仅1千多
《"17分"贫困户脱贫记:当年他们家人均年收入仅1千多》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原标题:从村里“最穷”贫困户到2017年底顺利摘帽,再到今年成为我市唯一被推荐参评自治区脱贫攻坚奋进类先进个人的贫困户代表———“17分”贫困户脱贫摘帽记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肖铭明)覃水养,今年48岁,是平乐县平乐镇桃林村委盘林自然村村民。由于身患残疾,在2015年12月开展的精准识别中,仅仅“获得”17分,是桃林村最穷的贫困户。
2017年11月,覃水养主动提出脱贫,并在双认定工作中,达到“八有一超”标准,并成为我市2018年唯一一个被推荐到参评自治区脱贫攻坚奋进类先进个人的贫困户代表。
短短两年,这个最穷的贫困户,是如何快速“脱贫摘帽”的呢?
“最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
2015年底,覃水养被正式评定为贫困户。
“其实我也不想当贫困户,虽然确实穷,但感觉脸上还是不大光彩。”阳春三月,正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时候,记者见到覃水养时,他正在自家山岭上的月柿地上思考怎么更加精细化种植。说起当年戴上“贫困帽”的时候,他咧嘴一笑,还有些羞涩。
覃水养一家当时有多穷?
一家3口人,他自己肢体三级残废,特别是心里也“颓废”,总觉得“残废了”、“没用了”,就一直低落、得过且过;养女还小,但马上要到读书的年纪了;母亲85岁了,已经没有劳动能力。3个人挤在仅10多平方米的危房中生活,无一件像样的家具,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
“多亏了驻村的第一书记,还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正是他们的关心和提供各种帮助,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覃水养说。
下一页
[1][2][3]
干部贴心帮扶除掉两块“心病”
2016年3月,市委政法委派出第一书记林新华驻村扶贫。早就听说覃水养这个“最穷”的贫困户,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眼见为实”。
“走进他家里那一刻,我震惊了:家里的厨房餐厅是木头搭起的四处漏风的小棚子,地上有一半安了些木头,上面放着裸露的锅碗瓢盆和换洗衣服等;另一半则是烧火的灶台,烟灰飘飞。”林新华说,眼前寒酸的场景让他当场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地帮助他脱贫!”
踏进覃水养家中,林新华开始与他长谈,了解他有哪些困难、哪些需求、有什么脱贫的想法等等。
“作为一个儿子,家里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不能为母亲提供舒适的生活安享晚年;作为一个父亲,女儿马上要读书了,但户口都没有落实。”长谈中,覃水养吐露了自己长时间压抑的两块“心病”。
摸准了病根,林新华开始“对症下药”。
第一步,他通过帮助办理一系列的手续,很快帮覃水养女儿“上了户口”。
第二步,他四处奔走要帮助覃水养建一座温暖的房子。林新华一方面动员覃水养选好地址、批好手续,另一方面又联系村委帮助其申请危房改造、办理建房手续等。得到大家的热心帮助,覃水养也干劲十足,他表示“为了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学习空间、为了母亲能安享晚年,即使借钱也要把房子建起来”。于是,他主动联系做建筑的亲戚,请他们借钱并协助砌墙、倒天面等施工。
林新华还努力争取后盾单位对这位特殊贫困户的支持:包括一部分资金、解决5吨水泥,还帮联系了沙场、钢筋水泥店,为其担保建好房子后再结账。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7年5月,覃水养的危房改造圆满竣工。在房子建好后,林新华还多次带家人、朋友到覃水养家里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帮助添置床铺、电视机、衣物等生活物资价值达5000余元,让他们及早地住进这个崭新的“温暖”的家。
主动发展产业一举摘掉“贫困帽”
在没有成为贫困户前,覃水养种植的柿子只有2.3亩,由于劳动力少、管理不善,他的月柿产量不高,一年销售收入仅四五千元。
为帮助他提高收入,后盾帮扶单位的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干部鼓励他扩大规模,并从资金、化肥、农药等方面给予支持。
“有了大家的支持,我的信心也足了,‘我要脱贫’的决心越来越强烈。”覃水养说。此后,他主动承包了2亩柿子林进行管理。
帮扶干部考虑到他的劳动能力欠缺问题,又牵线搭桥,让他与村里一个要好的村民结对子,两个人一起种水稻、晒柿饼,相互帮忙、相互支持。通过一年多的结对子,只有小学文化的覃水养学会了许多提高产量的种植技术,去年月柿收入比以往翻了一番,达到将近一万元。
与此同时,在村委的鼓励下,覃水养主动提出担负盘林自然村保洁员工作,并从2016年8月起正式“上任”,每天都勤勤恳恳打扫村内卫生。而他每个月也有了500元的稳定收入,用覃水养的话说“生活算是开始蒸蒸日上了”。
2017年11月,在开展双认定工作中,覃水养主动提出要脱贫摘帽。通过帮扶人、驻村队员等入户认定,他的家庭人均稳定纯收入4473元,达到“八有一超”标准。
曾经是桃林村最困难的“贫困户”,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和村干部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覃水养一举摘掉“贫困帽”。
“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好好规划今后产业的发展,多向村里的农业合作社成员学习柿子种植技术,争取再扩大一点规模,努力两年后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覃水养说,希望多存些钱,让女儿上学能用,也让母亲能吃好点穿好点。
- 【图说科普】陕西省科协:脱贫攻坚政策
- 云南寻甸:脱贫攻坚中的“小红帽”帮扶队
- 北京年入100万只是刚刚脱贫的标准, 那无房族不就是特贫户了?
- 云南省委书记:到2020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流转土地在家门口打工 贫困户变身“产业工人”
- 为脱贫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追记湖北省十堰市扶贫办副主任黄星
- 【财富故事】安龙招堤:贫困户“抱团”发展种植羊肚菌助推产业脱
- 【商机无限】贞丰:产业基金培育龙头企业 “金融活水”助力脱贫
- 仅靠一把刀如何日进斗金?这个传统手艺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 这才是科研狗脱贫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