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来源:浙江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修复师在工作

一提“丝绸”二字,闻者心中顿现的便是柔软的质感和华丽的色泽。但是一块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丝绸,很难保存着丝织品起初的完整与色泽,有的甚至已经黯淡无光、支离破碎,很难看出它原先的模样。

为了保护这些丝绸文物,势必要对其进行修复,但是面对“面目全非”的丝织品,常人应该很难处理。但是,在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下文简称“中丝博”)里,就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用一针一线修复过魏晋的风流不羁,再现过元代的满池娇艳,如今正在一点点修补着南宋丝绸的典雅不俗。

每一个看过她们修复过的文物的人,无不惊讶于她们的修复技艺,她们就是中丝博物下属修复馆的修复师。

特别费眼神

在中丝博修复馆的工作台旁,坐着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手里拿着镊子或者针线的修复师。她们说,自己有时候更像医生,只不过病患是一件又一件古老的丝织品。

“目前,我们正在修复南宋女子黄昇墓中出土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9件丝织品。”具有13年修复经验的工作人员王淑娟说,其中一件绢衣,是由特别薄的绢制作而成。“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这件绢衣就显得特别脆,很多部分呈一绺一绺的状态,修复起来非常有难度。”

对于这样的丝织品,修复时先得一点点将其展平,将呈绺状部分的丝一根根理清,这便于接下来的修补。

对这样易碎文物的修补,修复师在实际操作时尤为小心。过多的缝补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害,所以修复这样的文物需要在下面垫一块背衬,在上面盖一块薄如蝉翼的绉丝纱,把文物夹在两者中间,然后修复师再沿着文物破损的边缘开始缝绉丝纱和背衬,把文物包在里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文物上留下过多的针脚。

然而这样的操作,特别费神,用王淑娟的话说就是,“纱太薄,针太细”。其实,这块绉丝纱大有来头。它是为了修复丝织品,由中丝博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非常薄,透光度极好,所以覆盖在文物上,很难看出来。“有时候,缝补久了,你根本感觉不到纱的存在,得借助灯光,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下才能看到,所以眼睛会很累。”

纱已经薄得令人咋舌,针也细得越发夸张。王淑娟她们所用的针为12号针,是目前最细的针,直径只有0.35毫米,也就只比头发丝粗一点而已。“用这些针,得轻轻用劲,不然针就会变弯。”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黑色绞缬对襟上衣修复前后

大量的前期工作

你如果以为修复丝织品只有这些步骤,那么就把这件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了。“因为我们修复的是文物,所以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一件需要修复的丝织品被送到修复馆后,工作人员首先要对其进行信息采集、病害调查,查看文物的破损情况,包括是否褪色、是否被污染等方面,然后一一拍照记录并归档。

然后文物就需要被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我们科研人员会用电镜观察丝绸的老化程度,用同位素检测设备,研究丝的原产地,这对于研究丝绸的传播有一定的作用。”王淑娟说,实验员还会检测文物受了何种污染。“比如是铁锈还是血渍,还是考古过程中所受的污染。”

等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王淑娟她们便要制作修复方案,上报相关部门,等批复同意后,便可着手修复。

“文物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消毒和清洗。”王淑娟说,对于文物,她们尽量避免水洗,因为这样容易造成文物上面的金箔、金线脱离。“我们一般会用棉签沾水或酒精一点一点地清理,所以这些工作很考验耐心。”

在修复工作中使用的丝织品和线,都是王淑娟她们一点点囤积起来的。“我们出差在外,就会特别留心各种丝绸材料,遇到好的,都会买一些回来。”

目前,修复馆的“小仓库”里有丝绸80余种,其中的罗,绝大部分都是定制的,市场上很难买到。“修复用的线也是去苏州定制的,各种粗细都有。”王淑娟说,修复馆备那么多“货”,就是为了在修复时能有更多的选择,使得修复材料和文物本身的材质更匹配。

得有一份信念

修复材料固然重要,修复人才也显得格外珍贵。王淑娟说,大量的前期工作和繁琐的修复过程,让很多前来实习的小青年都望而却步。“我们修复师们经常是一坐一整天,一天下来,人很吃力,很多人都吃不消。”

修复过程中,可能某一个步骤就要花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这里有位师傅,曾经单单为了把文物展平,就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是非常需要耐心的,一般人可能静不下来,做不下去。”

“做这份工作,真的需要一份信念,一份情怀,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拿着针线和古人对话的。”王淑娟说。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明天将有杭州重要人物推介

杭州有一群丝绸修复师,他们缝补的,是岁月

《杭州名人》公众号

微信号 :hzzao8

每日发布杭州知名政商人士,请关注我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