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溟:异化—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 互联网金融

文/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副组长任思溟

任思溟:异化—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 互联网金融

 

工业时代,机器对人的异化还局限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或者计时或者计件付工资,人是被迫的。互联网时代,机器对人的异化是7ⅹ24小时无时无处不在。

——任思溟



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个词一直没搞懂,那就是“异化”。

什么是“异化”?

查了新华字典,解释如下:

改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想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异化大概是这个意思:机器是人制造出来的,反过来统治人、奴役人。

那么,马克思所说的机器对人的异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想是从机器(或者说工具)具备了动力系统开始的。我要说过去农民种地用的犁是机器,估计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所以,我换个概念,用工具代替机器,实际上机器就是带有动力系统的工具。犁是没有动力系统的,要么靠人拉,要么靠牛等牲畜拉。在这种情况下,人是有主动性的,人累了就可以休息,是工作还是休息完全由人说了算。

工业化时代,特别是流水线的出现,机器对人的异化也就开始了。“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此言不谬。但是,机器一响,人也必须跟上机器的节奏,机器有多快,人就必须有多快,机器不停,人也不能停。就像上世纪30年代,卓别林先生在电影《摩登时代》里表演的那样。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信息化时代存在较工业化时代更为严重的异化现象。

工业时代,机器对人的异化还只是发生在工作时间,在工厂里。而人被机器统治是被迫的,是为了讨生活。

但是,信息化时代,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的普及,让机器对人的异化从空间上突破了工厂的“围墙”,从工作场所延伸到了家庭。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让机器对人的异化从时间上突破了工作时间延伸到24小时。

现在,智能终端对人的异化无时无处不在,而人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君不见,上厕所、过马路、聚会等等场景下“机不离手”的大有人在。

当然,人类被异化、被统治的情况不仅仅见于手机。出行离不开汽车,上下楼离不开电梯等等等等。

互联网经济时代,只要你在线,你就是在被统治、被奴役,就是互联网巨头案板上的肉,任“网”宰割。想砍几刀砍几刀(每天会有不同的推送),想砍多少砍多少(同样的商品卖给不同的人是不同的价格)。互联网和APP提供的是便利,要的是你的时间和行为。而时间和行为组合起来对应的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

互联网化时代之前的时代,人购物是单向的消费,人消费商家出售的商品。而互联网时代,人购物是双向消费,人消费网上平台出售的商品,网上平台消费人的信息。

也就是说,人在购物的同时也在免费(不能说是免费,实际上你是有成本的:你的时间成本、你的智能终端折旧、智能终端耗费的电力等等)提供自己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产生的收益却与你毫无关系。也许有一天,互联网巨头会为此明码标价(现在也有变相的付费,比如注册送礼金、送购物券等,但这远远不够)。

综上所述:

工业时代,机器对人的异化还局限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不止8小时,有时长达15-16小时),或者计时或者计件付工资,人是被迫的。互联网时代,机器对人的异化是7ⅹ24小时无时无处不在,人是主动的、自愿的,而且互联网巨头拿着收集来的信息输出变现赚取超级利润,而信息的主人却拿不到一分一厘。



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也应该得到改变,相信一定会改变,也许就在今天。但这种状况会不会改变,能不能改变,完全取决于信息的主人——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本文编辑:王蕾

欢 迎 订 阅

深刻|思想|前瞻|实践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任思溟:异化—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 | 互联网金融

更多原创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