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遏制职业资格证挂靠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专家:遏制职业资格证挂靠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职业资格证挂靠存诸多隐患专家认为
遏制挂证行为须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对话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建顺
《法制日报》记者 杜 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 刘洁琼
挂证是严重不诚信行为
记者:近年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挂证行为的监管力度,但目前这一现象依然在一些行业存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杨建顺:挂证现象是长期形成的,其背后有多方面原因。从供给的角度说,由于在某些行业长期实行准入制度,尽管各行各业的准入制度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讲,大背景就是人们需要有一种安心感。比如,一个工程队要承揽工程,如果不够一定资质就承揽不了。准入制度要求的是一定的资质资格,这就使得市场上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挂靠的形式。
另外,从管理的角度讲,挂靠的形式管理起来比较方便,几个有证的人合到一起,比较好管理。所以,有的单位比较接受这种挂靠形式。
记者:一些名不副实、人证分离的挂证行为会对所在行业以及整个社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杨建顺:这是社会诚信方面的问题。挂靠完全就是一个虚壳、空壳,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
挂证行为的具体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工程需要具备一定资质、资格的建筑公司来承包,这样才能保证安全。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只是依靠挂证的形式取得项目,其安全问题就很明显了。对整个社会而言,大家会误以为这家企业是可以信赖的,因为从资格证这方面看,有一些得到国家认可的工程师在这里工作,那么就与之合作,结果却是根本没有这样的资质。
不是说没有资质或者资格就完全不能做工程,但是做工程的危险系数会增加,出事故的可能性会加大,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就建筑领域的挂证行为看,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因此,鉴于挂证现象的危害,要对其严肃治理。
行业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记者: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以建筑行业为例,很多企业对资格证书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资质认定环节。那么,在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行业,是否存在资质认定标准不合理的问题?
杨建顺:这是目前挂靠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要求、标准的问题。目前,有些公司有挂靠证书的需要,而供需是双方的,达成一致才能形成这样一个市场。从一个方面来讲,持证者自身想挂靠;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相关企业希望持证者来挂靠。
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因为资质认定标准太高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为了社会的信誉,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好、更令人安心、更高质量以及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服务,需要一些职业资格制度来做出要求。这不仅是在建筑领域,在医师、律师、教师等行业也都是这样,这些都是需要一定信誉做保障的行业,因此需要一些资质、资格。
就资质认定标准来看,有的标准可能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制定了过高标准,使得企业、个人采取这种名不副实的“挂靠”的做法。比如,高校要评博士点,规定需要有几名博导,没有博导就从别的学校找一个挂过来。这样,双方都受益,学校拿到了博士点,博导也拿到了相应的实惠。医师也是这样,有的医院要评三甲、二甲,在这些环节中可能存在要求太高、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情况,导致不得不采取挂靠的形式来应对。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的诚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食品、保健品等行业应该有很高的标准,但很少有企业能真正落实。诚信机制出现问题,也会让挂证现象屡禁不止。
所以,一方面可能是要求确实太高,另一方面是有些人或者单位习惯了采取这种不诚信的形式去捞取更多利益。
治理措施应成日常机制
记者:近年来,有关部门在治理挂证现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17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文件要求集中整治挂证行为。同时,社保联网的推进也加大了挂证的难度。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做哪些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杨建顺:以上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可能还需要从一些方面再进一步夯实。“社保联网”有助于发现挂证的情况,集中整治带有几分运动式色彩。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把治理措施形成日常机制,建立一种合法规范的运营机制,并且真正让这些机制发挥出作用。把不诚信的东西都清除,支持诚实守信的做法,通过科学的机制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充分调动起来。
对于挂证现象,平时就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发现一件、惩处一件、解决一件,然后不断夯实相关机制,扎扎实实推进一段时间。这样,挂证现象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 专家证实,农村这种土鸡蛋饿死也不能吃,否则致癌、胎儿畸形
- 专注尿道修复技术 世界顶尖专家推荐上海六院Dr.Fu
- 太湖水草锐减趋势亟待遏制
- 有些笑并非发自内心,专家带你了解一下微笑抑郁症!
- 婚闹让结婚变“劫”婚!专家建议民法典对恶俗婚闹作禁止性规定
- 山东首次建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 评审不受学历限制
- 专家解读中国对非“五不”“四不能”原则:体现中国责任担当
- 山东寿光大棚排涝完成 专家组指导科学恢复生产
- 白额高脚蛛成网红“灭蟑神器” 专家:理论可行 效果不可控
- "95后"大学生患上"开学恐惧症" 专家:直面问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