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管这档子破事?早就该管管了!

互联网资管这档子破事?早就该管管了!

近日,一份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足以影响半个互联网金融圈的文件,正在持续发酵。

这份文件是:《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整治办函[2018]29号)》(下称《29号文》)。

《29号文》之所以重磅,是因为从此之后,现存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些业务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那些热销于“无牌”互联网平台的资管类产品,将全面下架。

政策原文提出的要点主要有三个:

1.明确互联网资管业务属于特许经营业务

2.明确未取得金融牌照不得从事互联网资管业务

3.明确"定向委托投资"、"收益权转让"等公募行为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可以看出,每条政策都是打在了互联网资管业务的身上,那为什么监管当局在对首付贷、校园贷、现金贷等业务进行整治之后,又雷厉风行的推出一个针对资管的金融业务合规新政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谈谈国内资管市场的现状。

“资产管理”可以说是金融行业一块巨大的蛋糕,目前规模超过100万亿。而这100万亿的资产管理,由最初的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发展到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基金专户资管计划等形式种类繁多的资管计划。

而在“金融创新”的指引下,其中有一部分资管业务,还是通过互联网企业销售的。

于是问题来了,一些互联网金融没有相关牌照,却在卖这个东西,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吗?这种行为突破了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障碍,形成监管盲区,资金来源和最终去向不明,时间一长出现资金挪用、虚假标的等问题,最终风险会变得越来越大。

为了让这种形式显得更具体,给大家讲一个去年发生的新闻:

腾讯理财通在2017年与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对接了一款名为“涌金钱包”的产品。根据介绍,该产品是经天津金融资产登记结算公司核准并办理登记,委托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推介/管理的金融产品。

听到这个介绍,普通投资人的想法是既然这个产品在腾讯理财通上卖,又有一个浙商银行的名头,应该是个类似“余额宝”之类的低风险理财产品。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浙商银行并非真正的发行方,也不承担到期本息兑付义务,仅仅是这款金融产品的推介方和管理方。

那么不是浙商银行发行的,那么发行主体是谁呢?答案是浙银汇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查阅这家公司的工商资料可以发现,浙银汇智的营业范围是:受托企业资产管理,股权投资,投资管理。(未经金融等监管部门核准,不得从事向公众融资存款、融资担保、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所以这款理财通爆品涌金钱包的发行主体浙银汇智并非金融机构,而是一家普通公司,也没有任何金融牌照,并没有吸收公众存款或面向公众发行金融产品的资质。

更魔幻的是,涌金钱包每一期都有独有的名称,以“涌金钱包天天添利2017年第200期”为例,这已经是涌金钱包这款产品的第200期了。

为什么一个产品要拆分成这么多期?

因为本来这家公司要融的钱是以亿计的,只有分成几百期,再把几百期的每一期分成若干个单元,才能销售给理财平台的众多投资者啊。

于是本来我们老百姓手上没个300万,连私募的门都跨不进,这下好了,一个在月收入3000块的打工仔却能轻松地在微信理财通上成为“注册投资人”,直接买到连融资人都不知道是谁的“理财产品”,而且无需银行流水、无需资产证明、无需风险测试。

而在另一端,融资方钱到手后几乎没有任何投向限制,没有监管账户、也没有持有人保护会议,募钱的方式不要太爽,好一个“皆大欢喜”。

当然,没能欢喜多久,涌金钱包这款产品在腾讯理财通上已不见了踪影,

可是涌金钱包这种现象,在当时并非个例。

回到这次《29号文》对互金领域资管业务的禁令,相信大家现在都是同样的想法,那就是禁的好。

每当风险积聚,监管者需要智慧来平衡它与民众的投资需求,而互金从业者也应摒弃“规则红利”的思维,积极拥抱监管。

有时候,关上了一扇窗,打开的可能是新的世界。

>>>>推荐阅读

互联网资管这档子破事?早就该管管了!

区块链技术能否保护我们的互联网隐私?

互联网资管这档子破事?早就该管管了!

独角兽坐上了CDR的快车,但投资者真的能从里面挣到钱吗?